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

ID:29559497

大小:1.81 M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21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新型教育制度确立(1)根据《共同纲领》规定的教育方针,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同时改革学制,确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3)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2.性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3.指导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培养德

2、、智、体全面发展劳动者的教育指导方针。4.实施(1)刘少奇倡导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2)办学体制上采用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兴建了各类学校、专业。5.成就(1)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易混易错]“两种教育制度”是两类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不是性质不同的新旧教育制度。刘少奇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是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学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它们都

3、是为推动教育方针的实施而实行的,都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背景(1)“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形势一片混乱。(2)各地大中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3)1968年底,全国掀起一场大规模的、持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表现(1)各地开展了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的热潮。(2)教学体制:实行所谓“开门办学”。(3)改革学制:缩短学制,将小学与初中合并或将初中与高中合并。(4)招生制度:实际上废止了高考制度。3.影响(1)“文革”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

4、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2)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拨乱反正(1)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使教育工作者政治上获新生。(2)1977年恢复高考,引起巨大反响;(3)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形成尊师重教风气。2.科教兴国(1)制定方针: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2)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其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

5、事业的发展。3.加快教育立法(1)表现:1980年以来,颁行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规。(2)意义: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4.巨大成效(1)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2)职教普教并举。(3)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关键点拨]“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

6、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主题一 社会主义教育的奠基与曲折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确立。(2)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3)我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性质已经明确。2.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破坏和影响主要有哪些?(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使中国教育受到冲击。“教育革命”使教育质量下降。“文化大革命”对教育冲击巨大,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2)破坏:学校秩序混乱;招生工作基本停顿;知识青年“

7、上山下乡”;“教育革命”在全国范围展开。(3)影响: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材料一 人民政府……提供方针政策以保证城乡劳动者子女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1951年)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初人民政府是怎样保证工农子女受教育机会的?(2)阅读材料二图片,说明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答案 (1)在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接受教育。(2)新中国成

8、立后,国家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体现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一、二、三、四”数字法归纳现代中国的教育一个方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两种制度:全日制与半工半读教育制度。三个阶段:建国初期形成体系,“文革”时期一片混乱,新时期蓬勃发展。四项决策:恢复高考、科教兴国、“三个面向”、义务教育。主题二 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复兴1.“文革”结束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