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553748
大小:80.5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0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练习与解析 湘教版 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练习与解析 1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下图),回答问题。 (1)根据岩石的相互切割状况,判断图中A~E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从老到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曾发生过哪些地质作用? (3)可能存在生物化石的岩石有(填字母)____________。 (4)如果B岩石为石灰岩,则E可能为____________,该地的古地理环境有何特点? 解析:根据岩石的相互切割状况,D侵入A中,A侵入B中,E是A在侵入B过程中,B岩石受热变质而成,因此,
2、A、B、D、E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是B、A、E、D,而C岩层在最上面,且没有受下面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根据岩层的相互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壳变化的过程。 答案:(1)B—A—E—D—C (2)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等地质作用。 (3)BC (4)大理岩 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 2 (2001年广东、河南,27~30)下面是2001年3月6日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图。读图回答(1)~(4)题。 (1)各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相比较…………………………………………………( ) A.太原优于天津,天津优于兰
3、州 B.重庆优于郑州,郑州优于上海 C.哈尔滨优于昆明,昆明优于珠海 D.昆明优于重庆,重庆优于兰州 (2)按“城市——主要污染物——主要污染源”排列,与图示情况相符的有 …………………………………………………………………………………………( ) A.上海——可吸人颗粒物——燃煤取暖 B.太原——可吸入颗粒物——扬尘及燃煤取暖 C.珠海——可吸入颗粒物——沙尘暴 D.重庆——SO2——燃煤 (3)冬季兰州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原因有…………………………………………( ) A.地处黄河
4、谷地,污染物不易扩散 B.工业废气及居民取暖的烟尘数量较大 C.偏北风从西伯利亚带来大量工业废气 D.K时期受低压系统控制,污染物难以扩散 (4)减轻西北及华北冬季大气污染的可行措施有……………………………………( ) A.变分户燃煤取暖为集中供热 B.该季节停止各类建筑施工 C.将石油化工企业迁至南方 D.大力植树种草,减少裸地面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具体涉及我国空气质量状况、成因以及保护措施。 读图可知:重庆、郑州、上海的空气质量都为“轻度污染”,污染指数分别为“123
5、”“155”“172”,所以可判断出第(1)小题中的B选项正确;昆明、重庆、兰州的空气质量分别为“良”“轻度污染”“重度污染”,可判断出此题的D项也正确。 根据题意,此时(3月6日)正值我国的春季,气踞升高很快,北方降水又稀少,空气十分干燥,往往形成沙尘暴天气,使城市场尘增加;而我国的南方地区相对较湿润,气候较温和,无需燃煤取暖,城市主要污染以工业排放的污染物为主,如工厂排出的可吸人颗粒物质——烟尘、SO2等气体。据此,第(2)小题的正确选项为B、D。 兰州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铁路交通中心和石油化工基地,冬季又必须燃煤取暖,城市空气污染
6、相当严重,属“重度污染”;加之,兰州地处黄河谷地,污染物不易扩散,更加重了空气的污染,所以第(3)小题正确选项为A、B。 鉴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冬季大气污染大大超过了南方。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的冬季,城市供热变分户燃煤取暖为集中供暖,大力发展植树种草,减少裸地面积,从而减少沙尘天气,以保证城市空气质量,那么,第(4)小题的正确选项应为A、D。 答案:(1)BD(2)BD(3)AB(4)AD 3 读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臭氧低值范围逐年扩大的在____________上空。 (2)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7、人类活动释放出的____________化合物上升到____________层后,通过____________反应使大气层中的臭氧分解。 (3)臭氧减少直接使____________增加,其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臭氧减少,还可以使大气变暖。但使大气变暖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臭氧吸收紫外线的相关知识分析。 答
8、案:(1)南极 (2)氟氯烃平流光化学 (3)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引起海平面上升、引起各地降水和干湿变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