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553241
大小:59.0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0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同步练习 人民版 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同步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我国传统社会自然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以小农为经营主体B.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C.基本做到自给自足D.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答案:B2.西汉政府垄断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行业开始于()A.汉武帝B.汉成帝C.汉哀帝D.汉高祖答案:A3.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匠户”()A.其子孙可以脱籍改业B.没有专门的户籍C.方便了统治者的征调D.有一定人身自由答案:C4.我国古代的早期纺织技术
2、萌芽于()A.新石器时代B.商周时期C.西汉时期D.东汉时期答案:A5.下列关于唐代中期以后纺织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私营纺织作坊开始兴起B.官营纺织业有了相当大的规模C.是当时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D.当时的纺织品主要为普通百姓所消费答案:D6.清政府限制民间纺织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有()①限制机张②课以重税③控制机户④低价派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7.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水平达到历史的高峰是在()A.新石器时代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答案:B8.下列有
3、关春秋时期冶铁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湖北大冶铜绿山铁矿开始采冶B.冶铁采用石质工具和铜质的工具C.有已知的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器D.创造出了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答案:D9.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A.青瓷B.蛋壳黑陶C.白瓷D.粉色彩陶答案:A10.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是在()A.商代中期B.东汉末期C.雍正时期D.康熙年间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4、: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中期)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简明宋史》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
5、度:人/平方千米)朝代地区西汉(2年)唐朝(752年)南宋(12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42.832.353.2江淮地区15.223.445.6西南地区3.97.19.2材料三: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期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筑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材料二、三均摘自《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
6、秦汉至北宋时期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汉至北宋时期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原因。答案:(1)格局变化:唐朝中期以前,我国丝绸生产的产地主要位于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汉以后,丝织技术逐渐由北向南传播;唐朝中期以后,南方的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2)变化原因:黄河中下游人口密度过大导致的过度垦殖和历代帝王营建坟墓、宫殿导致乱砍滥伐,使黄河中下游的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从而造成气候和土壤的变化,植桑养蚕的自然生产条件被严重破坏。12.什么是“工官”制度?你认为应该怎样
7、评价“工官”制度?答案:(1)含义:“工官”制度是指国家将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2)评价:“工官”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但是,“工官”制度使得技术水准较高的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13.课后到博物馆、文物展览馆或手工艺品商店看一看,找一找与教科书中相似的工艺品有哪些,思考一下我国传统文化和现实
8、生活有什么关系。答案:(1)相似的工艺品可包括纺织业、冶铸业、制瓷业等方面。(2)关系可以从传统文化通过当今工艺品的生产而影响现实生活、现实生活直接需要传统文化的内在美等角度思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