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537564
大小:65.0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0
《高中历史 5.2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16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标准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道与了解 1.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发展的曲折历程 2.近代以来中国航运业、航空业的发展概况 3.近代以来中国电报、电话事业的发展概况 理解与运用 1.铁路建设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2.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 重点解析 近代以来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 【解析】(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林则徐在其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中、魏源在其编撰的《海国图志》中都介绍
2、了当时外国的铁路、火车等科学技术信息。(2)铁路在中国的起步伴随着列强的侵略:1874年,英美两国商人合资开设了“吴淞道路公司”,买下了今河南路桥堍到吴淞一带的田地,在未获清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偷偷修起了铁路──淞沪铁路,1876年7月3日,淞沪铁路的上海江湾段正式通车,不到一年,淞沪铁路乘客就已经超过了15万人次。但是由于遭到清政府的反对,不久这条铁路即被拆毁。(3)伴随中国近代化的步伐,第一条铁路诞生了:1878年,河北开滦煤矿开掘了第一口竖井,为了运输煤炭,清朝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这条铁路于1880
3、年兴建,1881年通车,中国自己制造了第一辆机车。(4)中国铁路的发展与中国人的自强奋进息息相关:京张铁路是詹天佑独立主持并胜利建成的连接北京和张家口的一条铁路,全长200多千米。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胜利。(5)铁路建设的发展与民族独立、科技进步密不可分:民国时期铁路发展缓慢。新中国建立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相继建成了宝成铁路和鹰厦铁路、成昆铁路、兰新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筑
4、路工人又开始挑战“世界屋脊”,开始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程已经跃居到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难点突破 交通与通讯工具发展的原因及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突破】自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以来,世界交通事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马车和步行,鸦片战争后,中国受西方影响建立了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以轮船运输业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开始了。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
5、重大影响,不仅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1)发展的原因: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外国先进交通、通讯工具的引进;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与通讯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重视,改革开放后有了更大发展。 (2)影响:①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②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提高了
6、人们的生活质量,私家车的拥有量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迅速增长,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③但从负面影响而言,造成了交通堵塞,污染了环境,造成了能源危机,还带来噪音等。 基础测评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是 A.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 B.1888年建的宫廷专用铁路 C.粤汉铁路 D.1909年京张铁路 2.中国水运交通的近代化开始起步于 A.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 B.洋务运动的
7、军事工业 C.外国在华的航运业 D.中国的民族工业 3.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 A.1909年 B.1918年 C.1920年 D.1921年 4.近代中国航运业在坎坷中发展,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 A.清政府不重视发展 B.列强的联手压价和排挤 C.中国科技落后 D.发展航运业利润不高 5.中国首次开通的航空路线是 A.北京到上海 B.南京到上海 C.北京到天津 D.北京到广州 6.近代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的标志是 A.福州船政局 B.
8、轮船招商局 C.天津机器局 D.日清公司 7.清政府主持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 A.北京 B.上海 C.台湾 D.南京 8.近代中国无线电报最初用于 A.通商贸易 B.军舰之间通讯 C.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