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复习必看《故都的秋》说课稿18

高考语文 复习必看《故都的秋》说课稿18

ID:29514504

大小:67.0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0

高考语文 复习必看《故都的秋》说课稿18_第1页
高考语文 复习必看《故都的秋》说课稿18_第2页
高考语文 复习必看《故都的秋》说课稿18_第3页
高考语文 复习必看《故都的秋》说课稿18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复习必看《故都的秋》说课稿18》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说课教案)——郁达夫一、说教材⒈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选的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四篇都是抒情散文。散文的魅力,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来自文字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冲淡而隽永的韵味,因而,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⒉《故都的秋》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

2、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它又是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不可忽视,因此,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⒊《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因此,教师应该以点带面,带领学生通过《故都的秋》来了解郁达夫以及他所生存的环境。二.说学生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中学生在把握作者心境上有一定的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下的景物描写的秒处,因而难以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根据《故都的秋》的课型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将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分别确定如下:

3、1.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3)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2.教学重点、难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四、教学设计: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⒈教学方法:移情法诵读法活动法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录音机⒊课时安排:两课时⒋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抓住秋的三个特点师生共同品味鉴赏文章。5.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读本》、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阅读郁达夫的文章,了解郁

4、达夫的生平、文艺观和审美观,作好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的准备。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五、教学过程:⒈导入阶段:移情法:多媒体课件,投影秋天不同的画面以及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景中去。教师深情引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钟爱,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5、花。(杜牧《山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不同的眼睛看到的秋景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秋雨中,柳永读以的是凄苦。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的自然风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郁达夫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

6、己怎样的深情?⒉整体把握阶段:诵读法:放录音,找出文眼,即表明故都之秋的特点的句子,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活动法:找准切入点,围绕激发学生思维、引起争论的问题开展辩论活动,调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先让学生找出故都的秋的特点,抓住了中心,再分三组学生准备三个问题:①第一组在文章中勾出作者笔下的秋景有哪些?②第二组同学思考这些景物可概括为几幅图景?③第三组同学勾画出表示景物色彩的词语。教师明确:画面:景物清晨小院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训鸽的飞声、槐树叶底漏下来的一丝一丝的日光。破壁腰中

7、的蓝朵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槐树落蕊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没有声音、气味,只感觉极微细柔软;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落寞。秋蝉残鸣衰弱无处不在闲话秋凉雨有味像样交谈语调缓慢悠闲秋果枣子淡绿微黄秋色碧空白中带黄蓝朵青布淡绿微黄……清秋声鸽声帚声蝉声衰弱风雨声人声……静秋味…………………………………………………悲凉然后归纳出作者笔下故都秋色的色调——冷色调,再引出作者此时内心的冷清、孤独之感。之后,教师将问题进一步深入:“作者在故都感受到的秋声又有哪些呢?”从这一角度来引导学生思考出故都秋声的“静”。紧

8、接着提出“郁达夫为何有这样的感受?”师声经过交流,达成共识: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遁世离群,浪迹山水的生活排遣不了他心中忧国忧民的苦闷,作者的主观感情与故都的秋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清、静、悲凉”既是景物的特征又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绝好写照。概括出秋味:“悲凉”。学生为了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在阅读和辩论中整体把握了文章。三组的同学通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