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饮酒》教案2 沪教版第一册

高中语文《饮酒》教案2 沪教版第一册

ID:29512325

大小:59.5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0

高中语文《饮酒》教案2 沪教版第一册_第1页
高中语文《饮酒》教案2 沪教版第一册_第2页
高中语文《饮酒》教案2 沪教版第一册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饮酒》教案2 沪教版第一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饮酒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

2、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

3、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

4、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

5、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

6、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

7、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

8、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