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508692
大小:19.79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20
《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近年来,社区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社区建设的试验和探索在全国开展起来,初步形成了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和青岛模式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初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住宅建设必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当前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方面需要探索的问题还很多。建筑、景观设计师要关注生活、不断创新,积极拓宽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创造出富有当地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的人居环境。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关键词:住宅设计;绿
2、色生态;小区规划 随着住宅的市场化进程加快,我国住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怎样提升住房的品质,成为了焦点性问题,同样也是开发商同购房者的一致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供需双方都将注意力放到绿色生态住宅上,绿色生态住宅的理念也由此应运而生。 绿色生态住宅同园林住宅、山水住宅等具有不同概念,是人、自然健康和谐发展的体现。绿色生态住宅也被称为生态住宅、绿色住宅等,是以生态学作为基础、人与自然为核心、实施可持续发展、在住宅的建设及使用过程有效地运用技术成果和自然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打造自然、健康
3、、舒适的生态住宅。其基本思想就是指在设计中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场所和建筑设计中树立完整的生态观。 一、项目背景目前,土建、装潢和改造工程接近尾声,设备政府采购基本到位,人员招录工作方案已上报,整个工作紧张、有序、高质地往前推进。近年来,社区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社区建设的试验和探索在全国开展起来,初步形成了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和青岛模式 某住宅小区位于科技产业园区内,距城市中心区约20公里。地块东临高速公路A出口,西抱甲湖,座拥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 甲湖为国家二
4、级水源保护区,科技产业园区是一个以生态为核心的区域,其城市形态将是围绕生态核心逐步向外生长,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相互渗透,形成由内到外,自然环境效果逐步削弱,城市环境逐步加强的一个内疏外密的城市形态。 园区以甲湖为核心按三个圈层进行空间布局:①生态核心区:包括生态核心绿地及水源保护区;②内圈层:包括中心区、科教研发区、居住区、休闲娱乐区;③外圈层: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区,属生态影响区。 整个科技产业园园区绿地系统设计原则突出了人与自然共处的绿地环境,设计出以生态核心绿地为主体的绿地系统和体
5、现不同特征的景观体系,形成自然生态景观与城市整体景观相互烘托的城市景观格局。 二、项目条件及定位: 本项目位于科技产业园区内圈层内,紧靠生态核心区。项目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建筑容积率为。 规划条件:1、建筑红线需沿滨湖路、内湖及城市绿线退让规定的距离。2、实施对甲湖水源保护措施。3维持内湖区的景观连续性。4、应尽可能维持原有地形地貌。目前,土建、装潢和改造工程接近尾声,设备政府采购基本到位,人员招录工作方案已上报,整个工作紧张、有序、高质地往前推进。近年来,社区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
6、注,社区建设的试验和探索在全国开展起来,初步形成了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和青岛模式 规划定位:由于该项目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我们将本项目规划定位为:建设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原生态滨湖社区,并努力实现园区规划中提倡的自然生态景观与城市整体景观相互烘托的目标。 三、目标的实现和方案的推进: 在确定了住宅小区的定位后,怎样实现我们的目标就是我们要做的,我们从以下几点逐步推进我们的方案。 对产业园的整体环境进行分析 甲湖产业园内已形成相当规模的科技产业建筑群和学院建筑群
7、,但还相对缺乏商业配套和居住配套的建设,又由于科技产业园的“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生态规划导则,怎样实现居住配套建筑的开发的同时又保证不对原有生态环境的形成破坏就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规划条件的分析 项目用地规定建筑容积率为,根据对规划条件的分析,项目实际主要可建用地面积为平方米,仅占总用地面积%,在建筑总面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建筑净容积率大幅提升至,这将极大程度的影响开发模式及产品布局的变化。 规划设计原则的制定 根据本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以及甲湖区总体规划的要求,为实现我们提出的原生态
8、社区的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规划设计原则:目前,土建、装潢和改造工程接近尾声,设备政府采购基本到位,人员招录工作方案已上报,整个工作紧张、有序、高质地往前推进。近年来,社区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社区建设的试验和探索在全国开展起来,初步形成了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和青岛模式 1、以整个产业园规划思想为基本设计导则; 2、以实现人居环境的永续发展为原则,强调“显山露水”的规划概念; 3、保持现有自然风景,使建筑溶于自然,强调利用规划手段“藏筑于景”; 4、分析考虑与周边已有建筑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