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447162
大小:194.04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20
《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调整意见的理解与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调整意见的理解与体会2010年9月山东省地理教学研究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新学期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内容作了调整,出台了《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内容调整意见(试行)地理》。这是最新的调整意见,对指导教学意义重大。一、关于“调整意见”的几点说明:1.《调整意见》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行)》、《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和《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实施意见(试行)》为依据,广泛借鉴兄弟省市成功的经验,充分吸纳各地优秀的研究成果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密切联系学科教学实际,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可操作。2.《调整意见》本
2、着有利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实施,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等原则,在整体上不违背国家课程方案总体要求、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体系、不影响学生后继续学习,尤其是不削弱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发展的前提下,着力解决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内容偏多、部分要求偏高、课程模块之间内容重复等问题,适当减少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努力解决学科课程教学容量过大与课时紧张的矛盾,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3.《调整意见》只对需要调整的内容作出说明,其他未调整部分的教学要求依然参照《山东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实施意见(试行
3、)》执行。凡教科书中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均不作教学要求。4.《调整意见》是全省普通高中教学管理与评估考试的基础,是学科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各种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5.《调整意见》从本学年新高中一年级开始在全省统一实施。6.《调整意见》“课程内容”部分,保留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原文内容的序号;只列出需要调整的有关部分,不需要调整的内容则不一一列出。7.《调整意见》中指出,鲁教版教材“单元活动”中,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辨别地理方向”、第三单元“学会应用地形图”、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学用地理统计图”、第三单元“学用电子
4、地图”等内容是否学习,由各学校自行确定。下面就必修模块具体调整的内容,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二、对必修模块“调整意见”的理解地理1(一)宇宙中的地球内容标准调整意见调整目的、教学把握●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月球对地球的影响”,不作教学要求。除鲁教版外,其他版本皆未出现此内容。教材安排此内容,是为了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的趣味性,课标并未作要求。况且月相、潮汐的成因及变化,难度太大。可供有兴趣的同学课下自学。“地方时差”,掌握简单的地方时和区时计算即可。““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成因”,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
5、要求,各版本教材均未提及。●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成因”,不作教学要求。“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异”,不作教学要求。“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不作教学要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步进行的,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运动就有真运动和视运动之分,运动周期就有真周期和视周期之分,所以就有“恒星日和太阳日”“恒星年和回归年”的差异。除鲁教版外,各版本教材均涉及“恒星日和太阳日差异的分析”。教学中,只要求学生知道差异,不必分析差异的原因。“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湘教版有涉及。加上太阳高度等值线的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和加上日期变更的
6、地方时计算,难度之大,曾使大批学生丧失学好地理的信心。但“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因此,“简单的地方时和区时计算”仍需掌握。同样,我们认为简单的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楼间距的确定、太阳能板的安装等)也应掌握。●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水圈、生物圈的主要特点”,不作教学要求。除鲁教版外,各版本皆提及了生物圈。课标“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表述有些笼统。实际上课标的显性要求是了解地球的结构特点(圈层结构),隐形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7、运动和能量交换内容标准调整意见调整目的、教学把握●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造岩矿物、地壳元素的组成”,不作教学要求。先学“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后学“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造岩矿物、地壳元素的组成”,鲁教版出现在“知识窗”中;湘教版则在正文中详尽阐述了“矿物及矿产”,其目的也是突出“元素—矿物—岩石”知识的系统性。虽不作考试要求,但从人地关系主线出发,仍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的内容。“先学内外力,后学岩石圈物质循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调整主要是针对鲁教版和
8、湘教版的编排顺序而言的。●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调整为阅读。“冰川、波浪等外力作用”,调整为阅读。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即举例)分析,教学中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因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