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437986
大小:4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19
《苍溪方言词语普通话词语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 苍溪方言词语与普通话词语比较 王 健 (初稿) 内容摘要:苍溪方言是苍溪居民在长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相互交流而形成的地域方言,体现了苍溪独特的地域风味和风土人情。苍溪方言的发展演变,见证了苍溪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近年来,普通话对苍溪方言的同化,尤其昭示着改革开放以来苍溪经济文化的飞跃发展,展现了盛世中华的一个角落。 关键词: 苍溪方言 普通话 词语 比较 一、苍溪方言简介 (一)苍溪的地理位置,人口与民族。 历
2、史悠久、美丽富饶的苍溪,是川北地区著名的农业大县。她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大巴山南麓,嘉陵江中上游。巴山东障,剑门西横,古称“秦陇锁阴”,“蜀北屏藩”。苍溪东接南江、巴中,南抵阆中,西靠剑阁,北邻元坝[1]、旺苍。全县幅员2330.19平方公里,人口27万。居住着汉、回、壮、傣、藏、彝、布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3%[2],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大家庭。 (二)历史演变过程中苍溪居民的变化与组成。 1、根据苍溪蟠龙山脚及铧厂沟出土文物考证,距今约一万至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西周时期
3、,苍溪属巴国之域,西部与蜀国相连。因此,在巴蜀居民长期生活、交往的过程中,以巴国文化为基础的苍溪方言,充分吸收了蜀国文化的营养与精华,酿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使早期的苍溪方言底以丰富和发展。 2、在古代“川陕四路”[3]中,苍溪位于梓川路和夔州路之间,其北面就是历史上被称为“蜀北重镇”、“秦蜀咽喉”的广元,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战乱中。原著居民或逃亡,或因战争、瘟疫而失去生命,幸存者不足十之四五,甚至十之二三。战乱平息后,这里就成为主要的移民流入地之一。在无数次移民融合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
4、由多民族、多地区移民构成的民族大家庭。历史上秦惠王灭蜀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移民万家之实”,这是移民入蜀的最早记载。 3、苍溪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发生在明末和清初。分别从湖北、江苏、陕西、浙江、河北、河南、甘肃、云南等省移入。苍溪人口的大部分就是这两个时期迁入繁衍的,不少现存族谱都有明确记载。这很可能就是人们所传说的“湖广填川”。 4、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1939—1944年间,沦陷区部分人口迁入内地定居。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跃进”时期,从南部、西充、岳池、武胜、广安等地迁入大量人口
5、定居。近年来,苍溪又成了三峡库区移民迁入地之一。 注释: ①此处指广元市元坝区。 ②此处所引数据为苍溪县1997年统计数据。 ③“川陕四路”指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行政区划。即:利州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夔州路。 (三)苍溪方言的最终形成。 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的通用语言。在共同语形成之前,它可以是共同语形成的基础;在共同语形成之后,它是共同语的分支或变体。 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南方言的苍溪方言,在原苍溪土著居民方言词语和外来移民方言词语相互渗透,相互融
6、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人情风味和地域特色,在苍溪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苍溪方言词语与使用人群年龄特征的关系。(以下文中所列方言词语所用汉字以取音为主) 研究.苍溪方言是苍溪居民在长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局部地区居民共同语。它不仅见证了苍溪发展的历史,而且至今依然显现着苍溪境内不同地域的民风差异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苍溪独特的地理风味和风土人情。 按照历史发展的年轮追溯过去,苍溪地处“川陕四路”的梓州路和夔州路之间,属于两行政区的边缘地带。苍溪属
7、多山地区,山峦叠起,道路崎岖。北部虽距广元、旺苍较近,却有大山阻隔,难以交往;东西两面山河纵横,难以出入;一般仅靠艰险的嘉陵江水道南下与外界相通。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诗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见一般。 正是由于地理条件的局限,对外交通的艰难,苍溪先民与外界交往甚少。因此,在苍溪先民的交际用语中,方言词语的使用尤为突出。近百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外交往的增多,普通话的推广,苍溪方言既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又融入了时代的气息。在方言词语的使用人群上,出现了明显的
8、年龄层次差异。现存七十岁以上的山区老人所使用的方言词语,往往不被五十岁以下年龄的人群普遍采用。例如: ①我昨天黑唠扯了一个南柯子。 ②今年过年,我要缝一条小衣。 ③金关爷是木匠吃饭的本钱。 ④走亲戚要多拿点吃喝。 ⑤打一个窑裤要买一尺布。 ⑥乖娃娃,快快吃,吃饱了好睡闷仰仰。 上述例①中的“南柯子”,是做梦的意思。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