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385077
大小:5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语文《赤壁赋》备课参考 粤教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2《赤壁赋》参考资料1.文本全解。(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多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在文学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轼又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轼善画
2、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苏轼在青少年时代,就聪颖好学。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枯六年应中制科人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不久,父亲苏洵在汴京病故,苏轼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苏轼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异见,苏轼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苏轼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任上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苏轼罹“乌台诗案”,政敌罗织罪名,诬蔑苏轼以诗文诽谤朝廷,苏轼被捕下狱,受尽折磨。苏轼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祐元年(
3、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枯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被迫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在外任职期间,苏轼努力进行兴利除弊,很有政声。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枯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今广东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苏轼才遇赦北归,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病逝于常州。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
4、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他的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相当一部分是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思治论》、《留侯论》等,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叙事记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楼台亭榭的
5、散文如《喜雨亭记》,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苏轼写景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即地兴感,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苏轼的叙事记游散文,常常冶议论、描写、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深刻体现出了(庄子》和禅宗文字的影响。苏轼的书札、题记、叙跋等杂文,多显露性灵,在苏轼散文中占有很重要地位,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最能显现出作者坦率、开朗、风趣的个性。苏轼的题记、序跋、杂著,晶诗评画,谈论书法,总结创作经验,如《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
6、画后》等,颇具识见。本文写于1082年。“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著名的莫须有之狱。苏轼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成为当时政坛上的明星和文坛上的领袖。但是,苏轼在政治上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还写了一些诗文予以揭露和讽刺,引起了王安石一派许多官员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找罪证,用牵强附会的手法指控苏轼怀有谋反之心。苏轼被逮捕下狱,受尽严刑拷打,差点被判处死刑。最后,因为皇帝的怜悯,苏轼免了死罪,贬到黄州,以团练副使安置,不得签署文书。苏轼住在黄州东坡,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黄州艰苦的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消沉下去,他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
7、,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在“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中享受着“造物者之无尽藏”。这份超然乐观、旷达洒脱,源自儒道佛三种文化在苏轼心中的碰撞和杂糅所获得的超越。(2)基本解读。‘本文开始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展现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夜游图。“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叙述笔墨极其到位而简略传神。“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景语,却又蕴涵了主人公的审美感受。本文以抒写情志为主,不像《阿房宫赋}那样以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