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384528
大小:14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语文《套中人》学案 鲁人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把握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题,品味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2. 通过分析典型人物的个性化对话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归纳概括人物的鲜明个性,理解小说的主题。 3. 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导学重点难点: 1. 对话、心理描写。 2. 小说的典型细节。 导学课时: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关于作者:1、作者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契诃夫的小说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
2、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状况。 2. 创作背景:(幻灯片3) 19世纪后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盛行,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政府暴戾无道,扼杀自由;百姓饱受压制,怨声载道;整个社会被恐怖笼罩,人心惶惶。上尊下卑的封建烙印死死地将人束缚住,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官场中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各种各样的恐惧感、焦虑感压抑着人们,重逾千斤。在这种情况下,《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等小说便应运而生。本文写于1883年。 二、破题: 一看题目,就使读者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扣人心弦,既是全文内
3、容的概括,也给人一种沉重感。 三、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一)、字词1.选出对黑体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A 胆怯(qiè) 鞭笞(tà) 塑造(sù)B 难堪(kān) 怂恿(cǒng) 虽然(suī)C 怔怔(zhēng) 撮合(cuō) 讥诮(qiào)D 滑稽(jī) 辖制(xiá) 鲜见(xiǎn)2.选出书写无误的一组词语( )A 孤陋寡闻 故守成法 廉洁奉公B 黄梁美梦 合盘托出 碌碌无为C 忠心耿耿 玲珑剔透 根深蒂固D 各行其事 戮力同心 雷厉风行3.选出黑体字意思全不相同的一组( )A 诚惶诚恐 诚心诚意
4、诚然 诚恳待人B 移风易俗 平易近人 交易 轻而易举C 义不容辞 无情无义 义愤 顾名思义D 延年益寿 精益求精 利益 多多益善4.对黑体字词解释有误的一词是( )A 外强中干(空虚) 陶冶(制造陶器) 迄今(到)B 安然无恙(病、意外) 讨教(请求) 郁闷(忧愁积聚在心里)C 与人为善(对、给) 辖制(管束) 过问(迅问)D 纲举目张(网上绳子) 消遣(消除) 扼杀(用力掐住)四、整体感知: 1、根据情节发展理清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5段)从别里科夫的外表、行为、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性写他的 “套中人”特征。第二
5、部分(第5段至倒数第2段)写别里科夫同华连卡婚事的失败,进一步揭露“套中人”思想的腐朽和反动。第三部分(最后3段)写别里科夫的死和出葬,指出现实里的“套中人”还有许多。2、分析人物形象。第一部分介绍了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
6、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第二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
7、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第三部分,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五、课堂反馈(一)、本文哪些地方用夸张的描写揭露了别里科夫的特点?这样写增强了什么效果?(二)、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