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383916
大小:8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劝学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0.劝学·课文精讲【课文背景知识】 1.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构成我们生活的最主要的部分。为什么学习?学习对于我们究竟有那些作用?应该怎样对待学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你,想过这些问题吗?你的答案是什么呢?请你读一读《劝学》这篇文章,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先贤是怎么说的?他的说法是否符合你的心意?如果有出入,那么认真地想一想,你们之中谁的看法更有道理一些? 2.荀子比孟子大约小60岁,生活在战国末期。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章的体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读读这篇文章,比较一下:《劝学》,从文章的角度看与《
2、论语》《孟子》相比有了哪些进步?【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难点 1.了解荀子的生平、思想及文学风格。 2.掌握“绝”、“强”、“假”、“望”、“闻”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本课的通假字。 3.理解荀子关于治学的观点。 4.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运用于写作实践。 训练突破 1.了解荀子的生平、思想及文学风格。 训练1荀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作为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它与孟子有哪些不同? 点拨1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3、。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曾经到齐国游学,还当过楚国的兰陵令。后来失官,便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
4、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训练2 对照注释,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把握内容。 点拨2首先对照注释读一遍课文,把字音读准确,然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文章四个段落说理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四个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荀子关子治学的观点。 训练3本文题目是《劝学》
5、,课文中是如何“劝”的?各段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点拨3文章第一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统领全文,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不可以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也是不能停止。然后在下面三段中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这个观点。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作者用了五个比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砺,木受绳则直)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能够提醒自己,改变自己。劝勉人们只有“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才能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第三段又用了五个比喻( 而望,登高而招,顺
6、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论证学习能够弥补人的不足。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不是他的天赋本性超乎常人,而是他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劝勉人们努力向学。 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态度。用了十个比喻分三层进行论证。首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然后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层。接着作者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
7、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层。最后,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4.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训练4本文在说理时大量运用了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特点? 点拨4本文设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这些比喻是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喻体,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明白。例如说明学习的作用,作者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8、”作比,充分说明了学习可以弥补不足的道理。 ②设喻角度灵活。有时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砺”,“木受绳则直”等从正面论述学习的重要性;有时则正反对比设喻,如骐骥和驽马、朽木和金石等通过正反对照,说明学习的关键在“不舍”,即坚持不懈。 ③比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多样。有的讲道理隐含在比喻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有的先设喻再引出道理,如从“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引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