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383865
大小:9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说课稿(2)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说课稿一、本篇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属抒情散文。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品味散文语言,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鉴赏<<故都的秋>>是在高一所学鉴赏散文方法上的扩展和加深,这篇课文是本册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一篇重点篇目,它对本册散文的教学有着领起、示范的作用。通过对它的学习和探讨,促使学生在散文的鉴赏和写作上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二、本篇课文教学实现的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的结构。2、体会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
2、力。2、提高对散文的语言鉴赏能力,以及掌握运用散文语言表达上的一些技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流露的情感,思考今天的我们对此应该持有怎样的认知态度。三、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的秋景特点进行分析。2、掌握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依据:这正是鉴赏散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流露出的悲凉之音。2、引导学生推敲悲凉情感的由来,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依据:本文写作的年代相对久远,作者的思想感情较难把握。四、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1、说课导入导入:“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
3、为霜”(曹丕),“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描写了秋天的萧杀凄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泽东),却刻画了秋天的绚烂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四十年代的抒情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这样导入的好处是:回顾以前所积累的知识,体会秋天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习本课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a、放配音朗读词带。 请同学们合上书本,闭目而听,借声传情,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从而沉浸在作
4、者创设的美妙的故都秋景中,通过移情入境的,使同学们从语言美中深入到图画美,再到情感美。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教师先示范一二段,点拨学生读时应宜慢不宜快,要读得意味深长。 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们对于作者的情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3、从结构入手,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思想内容(主要通过学生分析研究讨论,教师点拨得出)a、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话?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拨:文眼是揭示文章内容的关健词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人的情韵在眼神,文之风景在文眼。)b、学生集体朗读前两段
5、,分析它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抓关健词句来分析) 作者以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南国秋“味”的“慢、润、淡”与北国秋“味”的“清、静、悲凉”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这是文章的总起部分。 c、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两段,这一段是否与第一二段雷同重复?为什么?(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 这一段实际上是在前一段的议论和写景上的一次升华,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这是文章的总括部分。 d、请同学分别朗读3-11段
6、的写景部分,分析作者用什么样的景物来表现“清、静、悲凉”的意境。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让学生概括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秋人、秋之清果e、请同学们试列结构构架图,然后教师出示投影,师生对比评价。 总起 “清、静、悲凉”(对比)情感:抒发眷恋流露忧思手法: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清晨静观 (视觉)
7、 落蕊轻扫(触觉)故都的秋 分写 秋蝉残鸣(听觉) 秋雨秋人 清秋之果 总括 抒眷恋向往之情(对比、)“整体感知”是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