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377473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生物《动物体的细胞识别和免疫》教案3 沪科版第二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4节动物体的细胞识别和免疫一、学习目标:l知识要求:1、免疫及分类:了解免疫有关方面的知识,掌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反应。描述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过程。 2、细胞识别:了解细胞识别的定义,能读懂图解,了解细胞识别的物质基础。 3、抗原:挖掘书本的难点和关键点,会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并根据来源来区分抗原的种类。 l能力方法培养:培养自己向研究性学习转化,对相关问题(如免疫系统如何保护生物
2、体免受病原体侵害?免疫是如何来保证人体健康的?免疫力下降或免疫异常会给人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等)进行初步的探索;培养其较强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表达信息的能力。l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以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的态度走进课堂,以辨证的观点看待免疫和细胞识别而离开课堂,并引发更强烈的关注生命科学的动态,关注科学的态度。二、学习重点、难点、关键:l学习重点:1.细胞识别及其物质基础;2.抗原及其来源;3.免疫的概念、三大作用及其分类。l学习难点:1、细胞识别的物质基础;2、什么是抗原?3、免疫的三大作用及免疫的
3、分类。l关键问题:免疫系统是如何保护生物体免受病原体侵害的。三、相关参考书目及相关网址:1、中国免疫在线http://www.mianyi.org2、免疫学信息网http://immuneweb.xxmc.edu.cn3、免疫学专业信息网http://www.37c.com.cn4、大众医药网http://www.windrug.com5、朱迅主编《免疫学新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016、蔡美英主编《医学免疫学》科学出版社2002/087、龚非力《基础免疫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四、学习过程
4、指导:1、分四个小组进行相关资料收集(免疫系统如何保护生物体免受病原体侵害?免疫的概念、三大作用及其分类;抗原及其来源;细胞识别及其物质基础等)的收集与整理。列出提纲,也可制作成课件,以便交流。我(或小组)收集资料的主题是:我已经了解的问题有:1、2、我感到不太明白的问题是:1、2、2、各小组代表发言(配以课件):分别就自己对“免疫系统如何保护生物体免受病原体侵害?”这一研究性学习内容做展示。其他学生学习,提出疑问,由小组代表及组员讨论后回答。其他小组人员作补充。[观点撷要]:[点评或质疑]:1、1、2、2、
5、3、3、4、4、5、5、3、程序性知识的把握:1)什么是免疫?2)免疫可分为自然免疫(非特异性的)和获得性免疫(特异性的)。3)免疫的三大作用是:防御、自身、免疫。4)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皮肤的屏障作用(第道防线);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第道防线)。它们应该属于性免疫;淋巴细胞(第道防线)。它属于性免疫。5)什么是细胞识别?。6)细胞识别的物质基础是:。7)什么是抗原?。8)抗原根据其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和两类。4、知识拓展:免疫的三大作用正常功能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防御感染杀灭侵入机体的病原体和中和其产生的毒素。
6、天花、爱滋病自身稳定消除体内各种衰老和破坏的细胞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机体内发生突变的异常细胞恶性肿瘤五、作业:l巩固性练习:(课堂完成,检测教学效果)1、所有被生物体细胞识别为异物的物质就称为:()A、抗体B、抗原C、抗毒素D、抗生素2、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皮肤的屏障作用B、吞噬细胞的吞噬、清除作用C、泪液的杀菌作用D、青霉素的过敏反应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多选)()A、类毒素是用细菌的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制成,毒性消失但能引起机体免疫反应;B、加温杀死肺炎球菌制成死疫苗,注射动物体内,可
7、产生抗体;C、活疫苗接种后,犹如轻型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效应;D、人工被动免疫是输入免疫血清,使机体获得一定免疫力,从而达到防治病的免疫过程。l拓展性练习:(课后完成,形成知识迁移)1、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是人体消除病菌和有害异物的一项重要防御功能。分别说明下列问题:(1)人体吞噬细胞的主要种类有、和。(2)吞噬作用的基本过程是:①②③④⑤。(供选项有:吞噬,融合,粘连,吞噬体形成,细菌被杀死和消化)(3)在免疫过程中,能吸引吞噬细胞趋向病菌并促进吞噬作用的物质有和。(4)吞噬细胞能杀来并分解消化病菌是因为
8、。2、假设某同学不慎大面积烧伤急需植皮时,是应该用父母的或自己的健康皮肤呢?还是应该用他孪生兄弟的健康皮肤呢?还有无其它方法呢?教学案例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是根据二期课改对生命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而进行的。在设计及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l十分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