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7 小草之歌(详案)内附全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案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小草的伟大。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章节。重点难点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小草虽然弱小,但它的精神却令人敬佩。教学课时两课时知识点详解☜ 小草之歌?我是一株小草,大千世界,我很渺(miǎo)小;可我并不惭愧(cánkuì),并不气馁(něi),献一点儿绿色在天地间闪耀。[句导读:开篇采用拟人的手法,以自述的形式表达了小草的志向,两个“并不”强调了小草的自信。] ①小草很渺小,但不惭愧,不气馁
2、,因为它能为天地间献上一点儿绿色。[①小草的自我评价是怎样的?]节导读:这一小节写小草虽然很渺小,却不惭愧,不气馁。?我是一株小草, ❶较,统读jiào,不读jiǎo。 我的地位微不足道;可我并不灰心,并不计较❶,做一丝奉献只为大自然需要。 ②微不足道。小草不灰心,不计较,要为大自然的需要奉献自己的一切。[②小草认为自己的地位怎样?它又是怎样表现的?]节导读:这一小节写小草虽然地位微不足道,却不灰心,不计较。?我是一株小草,我向大自然的索取很少很少;只要给我一点点阳光雨露,我就生活得幸福美好。[
3、句导读:这句话赞美了小草默默无闻、只奉献不索取的高尚品质。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点点阳光雨露”就能满足生长的需求。] ③说明小草不求索取,不图富贵,不讲享受。[③“只要……就……”说明了什么?]节导读:这一小节写小草向大自然索取得很少。 第一部分(第1~3小节):概括描写了一株很渺小的小草,对大自然奉献多,索取少。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不要指责我太弱太小,在风雨面前会随着飘摇;我那密集的根会紧紧地抓住泥土, ④小草虽然又弱又小,但能击退洪水,具有防洪的作用。大伙儿拉起手会击退洪水的咆哮(p
4、áoxiào)。[④小草有什么作用?]节导读:这一小节写小草能在防洪中做出贡献。?不要指责我太弱太小,说我缺少远大的目标; ⑤这是说小草能固沙,防止沙尘暴,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有了小草,沙尘不再到处乱跑,那是因为沙丘被草“锁住了手脚”,所以小草由衷地说“不要指责我太弱太小,说我缺少远大的目标”。有了我,沙尘不再到处乱跑,沙丘(qiū)被我锁住了手脚。[⑤怎样理解这句话?]节导读:这一小节写小草能在固沙方面做出成绩。?不要指责我太弱太小,大自然有我的许多同胞;大伙儿挨挨挤挤相互拥抱,把祖国的山河
5、打扮得更俏(qiào)更娇(jiāo)。 ⑥众多的小草,能“把祖国的山河打扮得更俏更娇”,小草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⑥这一小节讲小草还有什么作用?]节导读:这一小节写小草还能美化环境。 第二部分(第4~6小节):具体描绘了小草具有防洪、固沙及美化环境的作用,说明小草对环境保护有很大的贡献。?我是一株小草,不要担心冬天我会面容枯槁(ɡǎo);当春风吹遍辽(liáo)阔的大地, ⑦说明小草的生命力很强,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特点。我又会绿遍天涯(yá)海角……[⑦这句话说明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6、?] 第三部分(第7小节):描绘了小草生命力很顽强。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城市风景图片,体现冬天和春夏两季中小草对城市绿化的重要性。一 导入1.(出示冬天风景图片:光秃秃的树枝,光秃秃的土地。)你有什么感受?(出示春夏两季风景图片:红花、绿树、绿油油的草地。)你又有什么感受?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2.看似弱小的小草,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的享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草之歌》。二 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2.小
7、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3.反馈学习情况。(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计较——计“计较”是什么意思?用在什么场合中?奉献——奉你认为谁最具有“奉献”的精神?幸福——福你认为你的生活幸福吗?对此你想说些什么?缺少——缺 沙丘——丘 锁住——锁 同胞——胞打扮——扮 更俏更娇——娇 辽阔——辽“辽阔”可以用来形容什么?(2)书写指导。①福:偏旁是“礻”不是“衤”。②扮:右半部分的“分”,“撇”低“捺”高,书写要规范。(3)和小组同学一起读课文,读准字音。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这篇课
8、文和我们平时学的课文在结构上不一样,你发现了吗?(它是一首诗歌,共有7个小节。)2.指名读课文,思考:《小草之歌》的“歌”是什么意思?(歌颂、赞美)3.自己读一读,把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再试着背一背。 1.本文是一首生动优美的诗歌,适合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小草的无限深情,读出对小草的赞美之情。还可以结合相关画面,配以深情悠扬的音乐,请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范读,让学生充分领略诗歌的韵味,体悟诗中蕴含的深情。2.教学前三小节时,应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