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332169
大小:650.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2-18
《山东省临沂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ww.ks5u.com高三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试题历史2017.0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规定的地方。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第I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l.《礼记·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表明“礼”的核心作用是A.规范社会
2、秩序B.明辨血缘亲疏关系C.维系统治秩序D.区分尊卑等级关系2.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郡国并行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没有自主权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3.秦朝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
3、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富员众多,政务繁杂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4.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A.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B.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5.“今立行省予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拓宽选宫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
4、行政效率D.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6.清雍正帝对军机大臣张廷玉评价道“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之所以获此殊荣的原因是A.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B.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C.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D.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7.《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
5、反映了当地A.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了生活贫困B.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了生活贫困C.因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D.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8.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这一规定A。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了充分发展B.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提高和发展C.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D.极大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9.“(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
6、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A.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到市场B.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D.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10.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繁忙的海外商运B.北京是商业中心C.区域商帮的出现D.交通运输的便捷11.根据所学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发展的历程来判断,“人在做,
7、天在看”这句中国民间俗语的出现不会早于A.汉朝B.唐朝C.元朝D.宋朝12.中庸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北宋理学家程伊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据此可知,“中庸”的含义是A.以和为贵B.坚守正道C.偏听偏信D.不偏不倚13.唐朝画家阎立本画的《秦府十八学士图》、《永徽朝臣图》都是描绘当时文臣谋士的大型作品。贞观十七年(643年)画的《凌烟阁功臣图》,更是继汉代麒麟阁及南宫云台画功臣像后为表彰功臣勋将而进行的重要创作。这些作品的主要功能是A
8、.歌颂王朝的威德B.描绘重大事件C.为巩固政权服务D.表彰功臣勋将14.“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历史学家蒋廷黻的这一议论反映了A.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B.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C.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