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

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

ID:292963

大小:734.0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7-07-18

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_第1页
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_第2页
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_第3页
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_第4页
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利用MATLAB编程平台进行控制系统复数域和频率域仿真的方法。2.通过仿真实验研究并总结PID控制规律及参数对系统特性影响的规律。3.实验研究并总结PID控制规律及参数对系统根轨迹、频率特性影响的规律,并总结系统特定性能指标下根据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选择PID控制规律和参数的规则。实验任务:自行选择被控对象模型及参数,设计实验程序及步骤仿真研究分别采用比例(P)、比例积分(PI)、比例微分(PD)及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规律和控制参数(Kp

2、、KI、KD)不同变化时控制系统根轨迹、频率特性和时域阶跃响应的变化,总结PID控制规律及参数对系统特性、系统根轨迹、系统频率特性影响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在一定控制系统性能指标要求下,根据系统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选择PID控制规律和参数的规则。实验要求:1.分别选择P、PI、PD、PID控制规律并给定不同的控制参数,求取系统根轨迹、频率特性、时域阶跃响应。通过绘图展示不同控制规律和参数系统响应的影响。按照不同控制规律、不同参数将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和时域响应图绘制同一幅面中。2.通过根轨迹图、频率响

3、应图和时域响应图分别计算系统性能指标并列表进行比较,总结PID控制规律及参数对系统特性、系统根轨迹、系统频率特性影响的规律。3.总结在一定控制系统性能指标要求下,根据系统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选择PID控制规律和参数的规则。4.全部采用MATLAB平台编程完成。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三、涉及实验的相关情况介绍(包含实验软件、实验设备、实验方案设计等情况):构建一个二阶系统,,1、比例(P)控制,设计参数Kp使得系统处于过阻尼、临界阻尼、欠阻尼三种状态,并在根轨迹图上选择三种阻尼情况的Kp值,同时

4、绘制对应的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三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的变化情况。总结比例(P)控制的规律。2、比例积分(PI)控制,设计参数Kp、KI使得由控制器引入的开环零点分别处于1)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左侧;2)被控对象两个极点之间;3)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右侧(不进入右半平面)。分别绘制三种情况下的根轨迹图,在根轨迹图上确定主导极点及控制器的相应参数;通过绘制对应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三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和KI的变化情况。总结比例积分(PI)控制的规律。3、比例微分(PD)控制,设计参数Kp

5、、KD使得由控制器引入的开环零点分别处于:1)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左侧;2)被控对象两个极点之间;3)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右侧(不进入右半平面)。分别绘制三种情况下的根轨迹图,在根轨迹图上确定主导极点及控制器的相应参数;通过绘制对应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三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和KD的变化情况。总结比例积分(PD)控制的规律。4、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设计参数Kp、KI、KD使得由控制器引入的两个开环零点分别处于:实轴上:固定一个开环零点在被控对象两个开环极点的左侧,使另一个开环零点在被控

6、对象的两个极点的左侧、之间、右侧(不进入右半平面)移动。分别绘制三种情况下的根轨迹图,在根轨迹图上确定主导极点及控制器的相应参数;通过绘制对应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三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KI和KD的变化情况。2)复平面上:分别固定两个共轭开环零点的实部(或虚部),让虚部(或实部)处于三个不同位置,绘制根轨迹图并观察其变化;在根轨迹图上选择主导极点,确定相应的控制器参数;通过绘制对应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六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KI和KD的变化情况。综合以上两类结果,总结比例积

7、分微分(PID)控制的规律。;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四、实验结果(含实验仿真程序、仿真曲线、数据记录表格及实验规律分析与总结等,可附页):(一)研究采用比例控制对系统的影响kp分别取为过阻尼、欠阻尼、临界阻尼;1、程序clc;p=[1]q=[156]figure(1);rlocus(p,q)kp=rlocfind(p,q)k2=rlocfind(p,q)k3=rlocfind(p,q)gtext('过阻尼');gtext('欠阻尼');gtext('临界阻尼');title('比例控制');f

8、igure(2);sys=tf(conv(p,kp),q);y=feedback(sys,1)subplot(3,1,1)step(y);title('过阻尼');holdon;figure(3);subplot(3,1,1);bode(y);title('过阻尼');holdon;sys2=tf(conv(p,k2),q);y2=feedback(sys2,1)figure(2);subplot(3,1,2)step(y2);title('欠阻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