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274468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8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滋味》教案 鄂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滋 味【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本文写的是作者儿时生活中两件有滋味事。 两件事两种滋味:前者是无滋味的痛苦,后者是有滋味的幸福;前者是满心盼望,临了却毫无感觉的懊恼、难受、失望;后者苦熬苦等终于让人感受到新鲜、刺激、美丽。正是通过对“品尝”两种不同滋味的描写,表现了这样的中心思想:无论是感觉不到的滋味,还是感受到的新鲜、刺激的滋味,都是生活的滋味,而只有经过自己主动努力体验,获得的才是最美的快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是这篇朴实的文章所表现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
2、生动的描写及简练的议论及表达效果。 3.联系生活获得生活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生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情感。 难点:从两件事得到的不同滋味中去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深意。 [教学安排] 两课时 1.快速阅读,认清思路,合作、探究了解文章重要内容。 2.品味生动的描写,联系生活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3.拓展思维,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4.读写结合,根据自身情况,对“幸福”作出个性化的解读。引导学生走进八年级语文世界,走进“幸福”的单元。 1.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美妙的,它需要我们仔细去品尝,去体味,不管是酸甜还是
3、苦辣。体味生活的滋味,体味成长的感觉。 2.教师提问:生活中你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事?这些事带给你什么感觉? 3.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① 检查预习,梳理字词,排除阅读障碍,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 ②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幸福的滋味是抽象的,只有使之与生活的不同滋味联系起来感受。只有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官上的感觉,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导入新课是很有必要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再者,检查课前的预习,既可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又可提前告知教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学情准备。) 二
4、、整体感知 1.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初步解答。 a.这篇文章的“我”是谁?写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 b.文章写了哪两件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本文写的是回忆儿时两件有滋味的事,内容生动、有趣。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共鸣。内容明白易懂,可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理清思路,从结构入手,分析概括归纳。教学时应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能引起共鸣的语句。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或简或繁,或易或难,都是通过出声的朗读来加深印象的。朗读中圈、点、勾、画、批为后面的朗读作了
5、准备,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三、进一步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清楚“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吃杨梅的? 2.我是怎样吃杨梅的?3.我是怎样焦急地等待放烟花的? 4.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想象“我”放烟花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心理。 (这一板块是在整体感知之后进一步挖掘文章内涵。从文本语言入手提出新的问题,为进一步品读课文作铺垫。)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课文生动的描写 1.自主选择品味点,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各自交流品读语言的体会。(方法:全班分为6小组,每组6.-8人,进行研读、讨论,要求对第一课时中圈、点、勾、画的地方
6、认真揣摩,体会作者意图。) 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所选择的品味点;第二步,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2.师生共同探究,形成共识。 (学情预想:学生可能找出值得欣赏的句子,但又不能说出好在哪里,此时需要教师指导。) 方法指导: 品味语言与领会主旨是一脉相承的,作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词、句等方面来表达特定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去品味,从而体会语言的美妙。例如: ①动词的妙用。 浅——从一个孩子的眼中看出杨梅逐渐变少的动态。 塞——单纯地往嘴里放,而没有咀嚼、回味的过程。 滚——与杨梅外形一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举——骄傲地、兴奋地
7、要让人看到。 涌——焦急等待后的喷涌而出。 ②副词的特殊作用。 “可惜”——“终于”——“终于”写出了度日如年的心情突然得以释放的兴奋。 ③对比的鲜明。 没吃到杨梅写杨梅的诱人。吃杨梅时的贪婪。吃完杨梅后的无味感觉。 ④童话式的描写。 像喷泉、金黄色的雨、金色的火焰、风中摇摆的稻穗…… ⑤天真幼稚的内心世界。 “那些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炮仗……” “我下决心……让他们大吃一惊。” “恨不得马上把它点着。” “我整天心神不定,魂不守舍。” “总算熬到……,草草吃几口,……溜……” “我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 (本板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从
8、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任何思维的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注重语言的品味。以上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学生自主合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