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 七律长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 七律长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ID:29261139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18

五年级语文上册 七律长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七律长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七律长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册 七律长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5.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意,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2、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吗?(生回答)知道红军为什么长征吗?(师出示课件介绍长征路线图及有关资料)2、同学们,看了以上图片,你想说什么

2、?(生回答)是的,长征时艰难的,同时长征也是伟大的,经历了二万五千里的行军,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六陕北,这时毛主席挥笔作诗《长征》,下面就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诗。(播放课件朗读诗)二、指导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2、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图,范读。(指名学生读,集体读)三、理解诗意。1、默读,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生汇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指名读这句诗,谈谈你的体会。(生汇报)3、全体读,读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

3、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导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呢?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二、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4、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2、学生交流后,汇报。  3、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4、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师出示课件)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6、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

5、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过渡:这么多的远征难,红军都无所畏惧,当他们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胜利时,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请你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生回答)是的,让我们也跟随着红军来庆祝吧,读出我们心中的喜悦之情吧!(全体齐读)三、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情感升华。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播放歌曲,并配有一些长征画面。)2、听了这首歌,请你闭目回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生汇报)3、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

6、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自由读)4、指名读。5、学生配乐齐读。五、布置作业:1、读一读毛泽东的诗《卜算子咏梅》和《沁园春雪》。2、抄写诗歌。板书设计:25.七律长征万水千山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尽开颜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岷山千里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