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234146
大小:4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7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陈涉世家》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陈涉世家》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史记》与司马迁。2、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二、重点:目标1、2。难点:3三、教学方法:自主、以读促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今天我们要学的《陈涉世家》又是《史记》中的名篇。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事件呢。(二)、读准字音师:组织学生自
2、读,师范读课文,学生自读,学生展示读。生:预设,字词过关,学生可能读错的字音。(此处用课件展示,作为检测用)鹄(hú) 铚(zhì) 酂(cuó)柘(zhè) 稷(jì)闾(lǚ)左 谪戍(zhéshù) 当行(háng) 度已失期(duó)以数谏(shuòjiàn)罾(zēng)间(jiàn)祠(cí) 笞(chī)陈胜王(wàng) 忿恚(huì)毋(wù) 以应(yìng)蕲(qí)宁(nìng)有种乎 谯(qiáo) 会(huì)计事
3、长吏(lì)师:要特别强点通假字的读音,读通假音。①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征发,调发)②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思,用意)③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④ 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⑤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师:再组织学生自读,学生展示读。(三)、读准节奏师:组织学生自断,师范读课文,学生自断,学生展示断。生:预设,学生可能读错的地方。教师要进行强调。5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
4、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师:组织学生自断并展示断后读法。(四)、积累文言词师:组织学生齐读第一段,并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完成课文通释。生:①尝与人佣耕。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③“苟富贵,无相忘”④ 陈涉太息。⑤“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五)、总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积累重点文言词,是我们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条件。(六)作业:预习第2、3段的文言词语。(七)板书设计:陈 涉世家司马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积累重点文言词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1、了解陈胜少
5、年怀有大志;2、进一步掌握文言文字词;3、通过诵读、句读,学习第二、三段,积累文言词;二、重点难点:1、2.难点:3三、教学方法:自主、以读促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积累第一段的重点文言词。这一节课我们重点积累第二、三段文言词。(二)、积累文言词师:组织学生自读,组织学生展示读。我们需要强化的重点文言词5生:1.发闾左谪戍(shù)渔阳2.九百人屯大泽乡。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4.会天大雨 5.度已失期 。6.今亡亦死7.天下苦秦久矣。8.扶苏以数谏
6、故,9.上使外将兵。10.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11.爱士卒,楚人怜之。1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1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14.“此教我先威众耳。15.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16固以怪之矣。1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8卒中往往语,19皆指目陈胜。20.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师:组织学生齐读,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师:组织学生自读,组织学生展示读。我们需要强化的重点文言词1.忿恚(huì)尉2.尉果笞(chī)广。3.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4.陈胜佐之,并杀两尉。5.召令徒
7、属曰6.藉第令毋斩7.而戍死者固十六七。8.死即举大名耳,9.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0.为坛而盟,祭以尉首11.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12.比至陈,13.“将军身被坚执锐14诸郡县苦秦吏者师:组织学生齐读,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三)、感知文章内容师:三段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生:第1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生:第2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生:第3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
8、史意义。(四)总结延伸我们大致了解了本文的内容,你觉得陈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如果感兴趣的话,请同学们自己看一下练习题三,再说说陈涉是一个怎样的人。(五)布置作业:译第2、3段。(六)板书设计: 陈 涉世家司马迁陈涉年轻 筹划起义 发动起义远大志向 足智多谋 机智勇敢5第三课时一、教学目的1.分析梳理起义的原因及谋划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二、重点难点:1、2.难点:3三、教学方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