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202330
大小:11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7
《一年级语文上册 an en in un ün 1教案 鲁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aneninunün教学目的: 1.学会前鼻韵母an、en2个复韵母,读准字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准确拼读音节,读准三拼音节,复习ü上两点省写规则。 3.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教学重点: 1.学会韵母an、en2个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教学难点:学会介母是ü的三拼音节,读准音节juan、quan、xuan。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我们到目前为止学习了哪些复韵母?能按顺序说说吗? (ai、ei、ui、ao、ou、i
2、u、ie、üe、er)。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再认识几个韵母朋友,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这课书的内容比较多,有信心学好吗?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前2个韵母及音节。 板书:anen 二、看图学习韵母an、en 1.学习韵母an (1)出示an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自己试着发an(安) (3)教师指导发音:把嘴张大,摆好a的口形,让气流从前鼻腔里出来,也就是n的尾音。 (4)学生练习读,体会前鼻韵母的发音方法。 (5)同桌同学互读,纠正发音。 (6)指名读,开火车读。 2.学习韵母en (1)出示en图,问:你们看这个人在干什么? (2)借助
3、“摁”的第四声交成第一声学生练习发en的音。 (3)en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e和n)发音时,先发e,嘴半闭,舌尖抬起抵住上牙床快速读,鼻子出气,一口气读出en的音。 三、书写韵母an和en 1.观察an、en2个韵母,说说占格位置。 2.教师范写,强调两个字母要写紧凑。学生观察。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4.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进行评改。 四、学习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 1.学习bpmf与en组成的音节 (1)出示 让学生自己练习拼读。 (2)同桌小伙伴互相读一读。 (3)指名读。 2
4、.学习介母是ü的三拼音节。 (1)出示 自己试着拼一拼 (2)同桌小伙伴互相拼。 (3)指名拼,开火车拼。 五、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 1.出示yuan图,图上都画了什么呀?什么形状的? 2.把“圆”的第二声变成第一声,让学生试试。 3.指名读,教师示范纠正。 4.师讲:yuan这个整体认读音节较长,可以用分解音节的方法帮助记忆它的形。yuan是由(yu)和(an)组成的。 5.采取多种形式读,巩固读音。六、照着板书读读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前鼻韵母in、un、ün3个
5、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in、yun。 3.学习声母与in、un、ün组成的音节,准确地拼读音节。巩固ü上两点省略规则。 教学重点: 1.学会3个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式,正确书写。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和声母与in、un、ün组成的音节。 教学难点: 1.准确地区分un、ün。 2.yun的右半部分是un还是ün学生易混。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前鼻韵母in、un、ün。板书:in、un、ün 二、看图学习in和yin 1.学习韵母in (1)出示in图,图上画的是什么?
6、 (2)学生借助树荫的“荫”学习in的音。 (3)发in时,先发i,然后舌尖上抬,顶住上牙床前发鼻音n,快速连读,读出in的音。 (4)教师范读,学生随读,指名读。 2.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n。 (1)师讲:韵母in不能独立成音节,要想给汉字注音,怎么办?(用大y来帮忙,就可以给汉字注音了。) (2)出示yin,请同学读一读。 (3)你能试着读读yin的四个声调吗?请同学找一找相应的汉字音。如:阴天的“阴”,银行的“银”,饮料的“饮”,脚印的“印”。 三、看图学习un 1.出示un图,这是什么呀? 2.自己试着读读。 3.为了区别于ün的写法,教师可
7、以开一句玩笑:“千万不要让蚊子咬疱哇!”使学生在会意的笑声中明白了un头上没有点。 四、看图学习ün和整体认读音节yun 1.出示ün图,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借“云”的音平读第一声就是ün的音。学生练习读。 3.发音时,摆好ü的口形,然后发n音,就是ün的音。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4.怎样区别un和ün呢!为了区别于un,我把ün头上的点叫做小雨点。可以编儿歌帮助记忆:反正门就是un,加上两点就是ün。 5.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n,ün是韵母,不能给汉字注音,要想给汉字注音,怎么办呢? (需要大y来帮忙,ü的两点要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