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药用植物研究——吴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河西地区位于东经92°12′~104°43′、北纬36°47′,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有祁连山,北有马山、合黎山、龙首山,南北宽40~100km,东西长1000km,辖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5地(市)。主要栽培作物为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主要栽培果树为苹果、梨等。由于河西走廊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年降水量只有100mm左右,而蒸发量却达2000mm左右,无霜期160d左右,昼夜温差大。在这一地区发展中药材生产具有土地宽广、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土地宽广、劳动力充足等优势。河西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土壤偏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许多种类具有“道地性”,品位高
2、、质量好、挖掘潜力较大。刘贤德等[1]作者对祁连山区药用植物进行了归属分类,张勇等[2]作者对甘肃河西地区植物进行了分类检索,而对河西地区盐碱地野生药用植物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未见报道。本文针对河西地区盐碱地主要生长的药用植物进行了调查,并介绍了其药性,旨在为此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1 资源概况河西地区总面积约2800万hm2,其中盐碱地为178万hm2,占总面积的6.35%,含盐量为0.6%~2.4%。它不仅是甘肃省的主要农业区,也是主要的中药材产区之一,自然分布的中药材有600多种,许多品种具有“道地性”。其中甘草、红花、黄芪、银杏等中药材进入精品行列,所产柴胡
3、、板蓝根、益母草、甘草、草麻黄等大宗中药材以质优价廉赢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一直畅销省内外。本文通过对河西地区盐碱地生长的主要野生药用植物调查研究得知,河西地区盐碱地野生药用植物有50种,隶属于21科、41属,人工栽培的草麻黄、枸杞、锁阳、甘草能在盐碱地正常生长,并大面积种植。沙芥、黄参、苦豆子已开始研究和利用。2 种类及功效2.1 麻黄科2.1.1 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 生于沙地、旷地、荒地、山地。全草入药,枝叶能发汗、平喘、利尿;根可止汗。主要分布于古浪山丹一带,耐盐碱程度在0.4%以下(指全盐含量)。2.1.2 中麻黄(Ephedrasinterm
4、ediaSchrenk) 分布于临泽、高台、山丹、洒泉、古浪、一带。麻黄素含量少、可供药用,肉质苞片可食。耐盐碱程度在0.4%~0.6%。2.2 蓼科2.2.1 扁蓄(PolygonumaviculareL.) 生于沙地、旷地、荒地。全草入药,用于利尿、驱虫、通淋。河西各地都有分布。耐盐碱程度在0.4%以下。2.3 藜科2.3.1 中亚滨藜(AtriplexcentralasiaticaL.) 生于沙地、旷地、荒地。果实入药,能祛风、明目、疏肝、解郁。分布于河西各地。耐盐碱程度在0.4%~0.6%。2.3.2 西伯利亚滨藜(AtriplexsibiricaL.) 沙地、旷地、荒
5、地,药用同上。广布于河西各地。耐盐碱程度在0.4%~0.6%。2.3.3 藜(ChenopodiumalbumL.) 生于沙地或荒地。全草药用,能止泻痢、止痒。分布范围广,幼苗饲用,也可供食用,种子可榨油,供食用和工业用。耐盐碱程度在0.4%~0.6%。2.3.4 小藜(ChenopodiumserotinumL.) 生于沙滩或旷地。全草药用,能止泻痢、止痒杀虫。分布于河西各地。耐盐碱程度在0.4%~0.6%。2.3.5 地肤(Kochiascoparia(L.)Schrad.) 生于沙地、荒地。果实入药,能利尿消肿、祛风除湿。分布广。种子含油量约15%,供食用和工业用;嫩茎嫩
6、叶可食用。耐盐碱程度在0.4%~0.6%。2.3.6 猪毛菜(SalsolacollinaPall.) 生于沙地、旷地、荒地。全草入药,有降血压的功效。广分布种,耐盐碱程度在0.4%~0.6%。2.4 锁阳科2.4.1 锁阳(Cynomoriumsongaricum) 生于沙地、旷地、荒地。全草入药,有壮阳、益精血、润肠通便之功效。主要分布于安西、酒泉、临泽、高台、山丹、古浪、民乐一带。又富含鞣质,可提制木考胶;茎含淀粉,可制糕点与酿酒。耐盐碱程度在0.4%~0.6%。2.5 十字花科2.5.1 沙芥(PugionimcornutumL.) 生于沙地。全草入药,有消食、行气、止
7、痛、解毒的功效。产于河西走廊沙地,群众常栽培作蔬菜用。新鲜时可饲用,骆驼喜食。耐盐碱程度在0.4%~0.6%。2.5.2 宽叶独行菜(LepidiumlatifoliumL.) 生于田边、水旁、盐化草甸。全草入药。能清热燥湿,治菌痢、肠炎。分布范围很广。嫩叶可作菜用,为较好的猪饲料,也可用作绿肥(含钾盐)。耐盐碱程度在0.4%~0.6%。2.6 豆科2.6.1 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 生于沙地、荒地。根药用,能清热解毒、补气健脾、润肺止咳。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