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126230
大小:1.23 MB
页数:90页
时间:2018-12-16
《无锡城区雨水滞留与利用可行性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无锡城区雨水径流滞留与利用可行性研究同济大学无锡市建设局无锡市政公用事业局2008.4目录前言1第一章无锡概况31.1地理概况31.2气候概况41.3城市水资源概况41.4地质背景概况7第二章国内外城市雨水管理技术理论与应用现状102.1城市雨水管理技术与理论的发展102.2城市雨水管理新思想的实践122.3国内城市雨水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15第三章屋面雨水收集利用183.1屋面雨水利用概述183.2无锡市利用屋面雨水的可行性193.3无锡市屋面雨水水量、水质和收集利用方法193.4存储池设计253.5无锡市屋
2、面雨水利用规模分析29第四章重污染区域初期雨水就地滞留364.1雨水就地滞留系统介绍364.2无锡城区重点区域采用雨水就地滞留技术的必要性374.3无锡城区应用雨水就地滞留技术的可行性384.4无锡市雨水就地滞留池的设计39第五章绿地蓄渗削减地表径流435.1下凹式绿地的定义435.2绿地蓄渗措施的应用范例445.3无锡市利用绿地蓄渗雨水的可行性分析465.4下凹式绿地的设计50第六章敞开式地面排水系统556.1敞开式地面排水系统定义和特点556.2植草洼地/排水沟适用类型及适用范围556.3敞开式地面排水系统
3、的设计和维护576.4敞开式地面排水系统在无锡的应用分析63第七章透水性路面的应用657.1透水性路面概述657.2透水路面设计要求667.3透水铺装的技术要点677.4无锡透水性路面使用分析727.5效果评价75第八章无锡城区雨水径流综合控制体系768.1城区地表径流污染控制768.2城区径流源头控制的规划管理778.3无锡城区径流污染源头控制系统78第九章无锡城区雨水径流综合管理策略839.1国内外雨水径流管理策略839.2无锡市雨水径流综合管理策略849.3建议87前言城市降雨径流具有利害两重性。利在降雨
4、是城市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提供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水体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保证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害在高强度降雨引起的洪涝造成城市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大量地表径流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形成面源污染。无锡市区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造成雨水的利害关系失去平衡,负面作用被不断放大,大量原有的疏松透气透水的地表被不透水材料覆盖,不透水面积迅速增加,阻隔了雨洪向市区地下土壤的渗透,降雨径流大量通过管道外排,无法实现自然下渗,明显改变了城区的水文循环。原有天然河流的渠道化导致更快产流和更高的洪峰。在城市这样相
5、对小的区域里对于自然环境的这些改变,还给城市下游流域防洪带来不利影响。同时由于城市地下水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加之地下水超采,苏锡常地区形成了地下水下降漏斗。出现了地面沉降、裂缝、水质恶化等地质灾害问题。城区地面径流系数的提高不仅增加了城市排水系统和防洪工程的投资以及雨洪灾害的风险,而且加剧了城区面源污染,对城区生态环境造成损害。雨水径流的滞留指综合系统地运用工程的和政策、规范、经济、管理、技术、调度等非工程措施,将常规排入城市雨水管道的径流在安全、经济可行和社会公平的前提下部分储存为可利用的内陆水。雨水径流的利用
6、就是通过工程技术措施收集、存储并利用雨水,同时通过雨水的渗透、回灌、补充地下水及地面水源,维持并改善城市水循环系统。无锡市领导已经充分意识到以雨水滞留和利用为主要内容的雨水径流管理对于控制地表水体污染的必要性和对于防洪排涝的重要性,在新一轮的治理太湖、保护水源“6699”行动中,将雨水滞留和利用研究作为“城市生态重建恢复行动”的一项主要内容,列为政府督办项目。为了对实现上述目标提供政府指导、管理方面的支持,本项目对无锡城区径流滞留利用开展宏观层面的可行性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鉴于无锡市地处江南水乡,年
7、降雨充沛,境内河网弥补,属水质型缺水,片面强调雨水的收集利用在经济上并不合理,不具备可持续性,因此本报告编制的原则为“渗蓄和控污为主、利用为辅”。无锡市城区雨水滞留和利用目标,着重在于减轻城区防洪排涝压力、缓解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控制雨水径流面源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障无锡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无锡市是省级节水型城市,探索雨水的科学合理利用之路,可以提高非常规水源的利用率,巩固节水型城市的建设成果。开展项目研究的另一个任务是,支持无锡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按照建设部《关于印发创建“生
8、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建城[2004]98号),要求生态园林城市的“建成区道路广场用地中透水面积的比重≥50%”。2007年5月无锡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园林局无锡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方案的通知(锡政办发[2007]81号),要求到 2008 年实现该项指标要求。通过开展雨水滞留可行性研究工作,研究透水性路面的适用条件,不断提升透水性路面的建设水平,扩大透水性路面建设比例,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