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114334
大小:576.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12-16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岳麓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2.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3.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4.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2012·海南高
2、考)《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解析】题干反映了统治者“藉田”、“亲蚕”的现象,以及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的历史现象,说明统治者重视农桑生产,这正因为古代中国是农业文明,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本题易因表面认识而误选A项,主要是无法
3、正确解读“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信息;B项无从体现;C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是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开始的。【答案】D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明清闭关锁国政策实行原因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多少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①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统治②客观原因:防御外国侵扰和对付东南沿海人民抗清斗争基本含义重视农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严格限制中外交流表现①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②对商业征收重税③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留广州
4、一处通商;并规定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对外贸易评价封建社会初期,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中国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2.(2010·浙江高考)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
5、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解析】本题考查提炼有效信息和对社会背景的理解能力。通过“(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说明明代前期有私贩到日本贸易,A项错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误。“奉旨允行”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
6、易,答案选C。【答案】C(2011·浙江高考)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解答思路】初步分析材料介绍了乾隆年间杭州会馆的建设和交易深度分析本题要求回答说法“错误”的。把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由材料中“苏州”“杭
7、州”“便往还而通贸易”,可知苏州的杭州会馆是杭州“商贾捐资”建设的,为商人“货存”或“客栖”的场所,而不是进行贸易的场所。调用知识由材料中“苏州”“杭州”“便往还而通贸易”可知A项与题意相符,由“苏州吴县”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可知,会馆为杭州商人捐资建于苏州,故C项正确;由或“货存”或“客栖”“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可知D项正确;会馆不是商业中心,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得出答案B逆向型选择题又叫否定型选择题。题干中常用的提示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
8、属于”等。解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否定词,这些词语的设置有的比较明显,如“不正确的”“错误的”“不可能发生的”等;有的设置则比较隐蔽,如“违背了上述观点”“不会出现”“不包括”等。然后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人物、地理范围、历史结论、逻辑关系等要素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得出正确答案。注意“错误的就是符合题意的答案”这一原则来确定最后的答案。解题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1)排除法:即通过排除符合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得出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2)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历史结论的准确理解和认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