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总复习考前专题教学案:考前专题 人口城市环境

中考地理总复习考前专题教学案:考前专题 人口城市环境

ID:29107209

大小:12.54 M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16

中考地理总复习考前专题教学案:考前专题 人口城市环境_第1页
中考地理总复习考前专题教学案:考前专题 人口城市环境_第2页
中考地理总复习考前专题教学案:考前专题 人口城市环境_第3页
中考地理总复习考前专题教学案:考前专题 人口城市环境_第4页
中考地理总复习考前专题教学案:考前专题 人口城市环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考地理总复习考前专题教学案:考前专题 人口城市环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四 人口、城市、环境一、人口考点整合1.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及对策。(1)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措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2.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1)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2)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3)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3.人口流向城市

2、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2)不利影响: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二、城市考点整合1.上海市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1)位于长江口,是全国最大的港口。(2)全国最大的综合

3、性工业基地。(3)重要的金融中心。(4)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技术力量雄厚。(5)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经济腹地广。(6)拥有浦东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2.城市道路网问题:北京由环路和放射路组成的快速路系统。作用是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环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3.哪些因素促成了首钢搬迁曹妃甸?(1)环境因素,钢铁厂废水、废气污染首都。(2)召开2008年奥运会,首都需要洁净的环境。(3)曹妃甸距离北京较近,可

4、以方便职工回京休息。4.城市分布特点:(1)西北地区沿河流、山麓地带和绿洲分布。(2)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与平原区,河网密度较大,用水和交通方便。5.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大气污染:生活燃料排放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三、环境考点整合1.台风。(1)多发生在夏秋季节。(2)主要海域: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3)台风灾害由狂风、特大暴雨造成。(4)台风对我国的有利影响:①带来丰

5、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2.寒潮。(1)我国秋末、冬季、初春常发,影响范围大。(2)灾害:降温、大风、暴雪、冻害。(3)有利影响: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3.地震。(1)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2)成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3)防震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植树造林,建立防护

6、林体系;⑥加强国际合作等。4.温室效应问题。(1)温室气体:主要是CO2。(2)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3)产生原因: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大量的CO2;②森林被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4)措施:①减少燃烧化石燃料,降低CO2的排放量;②大面积植树造林,降低CO2浓度;③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推广使用绿色能源;④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⑤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共同行动。5.酸雨。我国北方冬季采暖消耗的

7、矿物燃料多,但酸雨危害的面积却比南方小很多。主要原因:北方降水少,酸雨频率小。6.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1)自然原因: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②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③鼠害、蝗灾。(2)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3)采取措施:①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②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7.沙尘暴现象。(1)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2)

8、自然原因: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少,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②受冬季风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③地表植被稀少,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破坏植被,致使北方大面积的地表裸露。(3)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严禁乱砍滥伐、滥挖、滥牧、滥垦;③开展防风固沙,改造沙漠的行动,大力植树造林、种草,营造“三北”防护林;④退耕还林、还牧;⑤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控制载畜量等。8.水体污染。(1)污染物来源:①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