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099662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6
《高中历史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学案1 岳麓版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一)兴起原因1.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要点点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二)兴盛时段: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2、要点点拨 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与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时间是一致的。(三)名称由来: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的中两派。“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热点链接 黄老思想与道教的关系。黄老学说起于稷下道家,他们同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道家创始人。至汉初,文景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黄老之学迅速兴盛。黄老思想包含很多神秘主义的因素,加上黄老之学研究者中,本来就有许多方士,他们以神仙长生不老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对这些因素作出宗教性的解释,使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相结合,向神仙方术的方向发展。至东汉,进一步将黄帝
3、、老子神秘化,又由着重尊崇黄帝,转而推崇神化后的老子,逐渐形成崇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并与方术仙道逐步合流,成为早期道教的前身。这些条件和佛教传人的影响,成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产生的基础。(四)思想内容1.黄老之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2.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又兼采阴阳、儒、墨、名、法等各家学说。它强调“无为而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概念解析 阴阳家: "阴阳"的概念,最早
4、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先秦学派之一。 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阴阳家代表人物,以管仲、邹衍最为著名。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阴阳家"为六大学派之首;刘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要点点拨 注意对比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与汉初黄老之学的异同。认识汉初
5、黄老之学是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融合其它各家学派思想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五)作用影响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六)地位丧失1.原因:(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2.标志: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要点点拨 黄老之学统治地位的丧失,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不能随形势的发展而发展。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他接受董
6、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是汉武帝放弃“无为而治”政策,希望有所作为的结果。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答案提示点拨不正确。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儒学获得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学获得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能由此推断出“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若没有
7、汉武帝,其他帝王也会选取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政治思想。 杰出的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但不是英雄创造历史。(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1.新儒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热点链接 公羊姓氏与《公羊春秋》:公羊复姓出自姬姓。春秋时,鲁国有位才学出众的人物,叫做公孙羊孺,他的后代子孙便取祖上名字中公羊二字为姓,称公羊氏。战国时齐国名儒,孔子弟子卜子夏的高徒公羊高钻研《春秋》,作《公羊传》也叫《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专门阐释春秋,最初只有口头流传,到汉初,他玄
8、孙公羊寿,邀集了研究公羊高的学者,辑录成《春秋公羊传》。何休又作《解诂》十一卷。阐发《春秋》微言大义,大张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公羊传是今文,盛行于汉武帝、汉宣帝之时。成为儒学"十二经"之一。自王莽时,古文经大盛,《春秋公羊传》逐渐少人研究。到清代后期,庄存与、刘逢禄、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主张复兴今文经学,借用公羊传"微言大义"来说经,议论时政,对当时学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