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091519
大小:165.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2-16
《高中化学《物质的制备》学案7 人教版选修6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物质的制备 [考点扫描] 1.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装置、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2.掌握几种重要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制取。 3.物质的检验在中学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检验物质包括气体、阳离子、阴离子、有机物等。 4.鉴别要求掌握只用一种试剂鉴别、不用试剂鉴别、信息鉴别的思想与方法(从信息迁移角度设置的物质检验题)。 5.物质分离提纯大致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综合法三种。 6.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的物质(包括气体物质、无机离子)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 [知识指津] 1.中学教材中按反
2、应物的状态和是否加热可将气体制备分为五组: (1)固+固气组:有O2、NH3、CH4等; (2)固+液气组:有H2、CO2、SO2、NO2、C2H2等; (3)固+液气组:有Cl2、HCl、NO等; (4)液+液气组:有C2H4和CO等。 (5)能用启普发生器制取的气体有:H2、CO2等。 要求熟练掌握以上各种气体的制取所需药品、化学原理、装置简图、净化、检验和操作注意事项。 2.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一般可用下图表示: 3.几种重要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制备:氢氧化铝、硫酸亚铁、溴乙烷、乙酸乙酯、肥皂、脲醛树脂、Fe
3、(OH)3溶胶、AgI胶体等。 4.制备物质的合理方案的选用原则:原理正确、步骤简单、原料易得、节省原料、易于分离提纯、污染少。如制备CuSO4、Cu(NO3)2、Al(OH)3等有多种方案,但最佳方案只有一种。 5.物质检验题常需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基本操作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才能解决,因而这类题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常见题型。解答物质检验题的方法可归纳为“取试样,加试剂,说操作,由现象,定结论”。 6.物质的鉴别 (1)不用任何试剂鉴别多种物质。 ①先依据外观特征,鉴别出其中的一种
4、或几种,然后再利用它们去鉴别其他的几种物质。 ②若均无明显外观特征,可考虑能否用加热或焰色反应区别开来。 ③若以上两方法都不能鉴别时,可考虑两两混合法,记录混合后的反应现象,分析确定。 ④若被鉴别物质为两种时,可考虑因试剂加入的顺序不同,现象不同而进行鉴别。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多种物质。 (3)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 7.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1)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 ①固—固混合分离型:灼烧、热分解、升华、结晶(或重结晶)。 ②固—液混合分离型:过滤、盐析、蒸发。 ③液—液混合分离型:萃取、分液、蒸馏
5、、渗析。 ④气—气混合分离型:洗气。 对多组分的混合物的分离提纯,一般要考虑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综合运用。 (2)物质分离提纯的原则 ①被提纯物质的量尽量不要减少,即不可“玉石俱焚”。 ②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即不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 ③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即被提纯物质与杂质不可“难舍难分”。 [范例点击] 例1 下图是一套实验室制气装置,用于发生、干燥和收集气体。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利用这套装置进行实验的是(填正确选项的标号)( ) A.铜屑和浓硝酸 B.二氧化锰和浓盐酸 C.电石和水
6、D.碳酸钙和稀盐酸 解析 本题重在考查制备气体的反应条件、气体的干燥和气体的收集方法的选择。由装置图可以看出,没有热源(不加热),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B选项中制氯气需加热;C选项中乙炔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答案 A、D 例2 (1)在没有现成的CO2气体发生器的情况下,请你选用下图中的部分仪器,装配成一个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CO2气体发生装置。应选用的仪器是(填入仪器的编号)_______________。(a) (b) (c) (d) (e) (f) (g) (h) (2
7、)若用上述装置制取CO2气体,而实验室只有稀硫酸、浓硝酸、水、块状纯碱、块状大理石,比较合理的方案应选用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灵活运用启普发生器原理,抓住能控制气体关停就必须使用c(玻璃活塞),能连接c的仪器有b、e、h,但b、h和c连接后形成一封闭的空间,无法排出液体使固液分离,而e能将液体从尖端排出,排出的液体必须用烧杯承接,e的固定靠a来完成。 (2)为防止固体从干燥管中流出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需用不溶于水的块状固体大理石,由于硫酸钙微溶于水,故通常使用盐酸或硝酸与大理石反应制二氧
8、化碳,由于浓硝酸和浓盐酸都具有挥发性,所以一般使用稀的酸溶液以保证所制气体的纯度。 答案 (1)a、c、d、e (2)浓硝酸、水、块状大理石 例3 实验室制备硝基苯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配制一定比例的浓硫酸与浓硝酸的混和酸,加入反应器中。 ②向室温下的混和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