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087113
大小:66.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2-16
《父母们如何应对糟糕的中国教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父母们如何应对糟糕的中国教育(一) 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调适中国的教育,用“糟糕的”作为它的定语,份量实在是太轻了。说它罪孽深重,倒是一点儿也不过分——摧残孩子们的身体,蹂躏孩子们的心理,禁锢孩子们的天性,剥夺孩子们的时间,钝化孩子们的智慧,不可尽数,罄竹难书。 然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个教育制度下,作为个人,甚至作为群体,我们无法改变整个局面,遥遥无期的企盼和等待又只能把我们自己孩子的生命和前途作为代价。所以,我们必须自己行动起来,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调适,尽我们个人最大的努力去拯救我们的孩子。 做到这一点并不是
2、不可能的,最关键的问题就看做父母的是否有充分的信心和持久的耐心。问题的由来 在开始谈到孩子之前,我首先想谈谈我自己,因为这是我所有有关这方面研究和实验的由来和开始。我曾生活在一个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六个,年龄差距很大,最小的两个读小学时,最大的两个大学已经毕业几年了,而且分散在各地。所以兄弟姐妹之间的影响很小。父亲常年工作在野外,处于那个年代很普遍的两地分居的状态,孩子在进入成年以前大多都是在母亲身边。母亲虽然读过两年师范,但长期做家庭主妇以及艰苦的生活环境,也无暇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我们六个就这样各自为战地
3、独立成长起来了,而且无一例外地在学校个个都出类拔萃。 在我们的下一辈开始进入学校的时候,我们都认为他们肯定不用我们花费很多心力,肯定比我们这一辈还要强。可是事情就是这样地出乎意料,他们一个比一个不如人意。开始我们还认为事有偶然,可后来发现并非如此简单。我的母亲生前曾经把这种现象称为“一辈欢,一辈蔫”,这当然是一种笑谈,但是仿佛真的在我们家成了规律。 我排行小,孩子也小,前车之鉴使我提高了警惕,我认识到我再不能像前面几位哥哥姐姐那样无为而治了,从一开始就得做好全盘的规划,防患于未然。从第329名到第54名 果然
4、,我的儿子也是一个顽劣不化的主。大概是小学二年级时,他妈妈一次在向别人抱怨孩子学习成绩低下的时候,说他的数学只考了42分,他在一旁纠正:“不是的,是42.5分!”小学四年级,他被班主任列为十大差生之一。初中一年级第一次的期末考试排名,全年级500学生他名列329。最不能忍受的是,每次家长会都像一次大批判,老师像训孩子似地教训比她(他)们年长许多的家长。 国外的研究者认为,孩子在初中的头两年最为关键的调整期,他们把这个期间形象地比喻为“变声期”。这两年调整到位,到了后面的恢复期,孩子的各方面就会稳定地发展。那么,这
5、两年破罐子破摔,也就意味着一个本来可以是正品的产品被无谓地报废了。中国绝大多数的智慧资源都耗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犯罪的开始也多始于这个阶段。 我的儿子顺利地度过了这一关——初二的最后一次考试,他已经跃入到全年级第54名了,进入了所谓火箭班。虽然我对这种分班、排名的做法深恶痛绝,但是现实就是这样,你既然没有办法改变它,你就得有办法应对它,目的就是一个,使你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而不要让孩子被这些东西所困扰。 当然,我不能保证我的儿子将来就一定上名牌高中、名牌大学,但他人生道路的第一个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坎,已经迈过
6、,未来的他无论怎么发展,都肯定会是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自信的状态。(二) 打孩子已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方法虽然我只有一个孩子,但带孩子的经历却不少。甥侄们送到我母亲这里来,我肯定就是家教的首选。所以,在我做父亲以前,从15岁开始,我前后至少带过四个学龄儿童。那时我并不懂得怎样当好这个角色,只会一种恩威并用的办法,玩可以和他们滚在一起,打也完全打得下手。有一个外甥,那是绝顶的聪明,可就是上了一年学,一个字都不认识,整天手上不停嘴里不停,没有一刻能够注意听老师讲课的。我硬是一个嘴巴教会一个字把他给憋过来了。不过,一年以后回到
7、他父母身边,一切又都故态复萌。 其实,到靠打孩子来维持权威,已经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方法了。教子和用兵道理一样,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我们兄弟姐妹六个,从没有挨过母亲一个指头。我记得母亲对我惟一一次的发脾气,是在我6岁左右的三年困难时期,我私自拿了邻居家的一个白萝卜到外面偷偷地吃了。母亲发脾气时既没有打,也没有骂,只是说了一句:“你这样做,就别做我的儿子了。”然后一晚上没理我。当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三岁看老 中国有句老话,树大自然直。意思就是说,小孩顽皮,长大了就好了。特别是男孩子,到了初中慢慢就会比女
8、孩子占优势。无数例证都证实这些经验之谈确实没错。但是,还有无数的例证证明“树大未必直”。 究竟能不能顺利地“直”,这个火候的把握,做父母的可不能大撒把,任其自然发展。越是聪明的孩子,越是家境条件较好的孩子,该“直”的时候没直起来,就会永久地失去这个机会。如果说,十四五岁的初中阶段这一道坎,是在自主意识下经历的,自己是要负一定责任的,那么,在这以前还有一道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