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提升练五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时作业提升练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图,回答1~3题。1.上图中的序号代表大气逆辐射的是 ( )A.①B.②C.③D.④2.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较气温低的原因是 ( )A.③变小B.②变小C.①变大D.④变大3.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会导致大气热量交换环节强弱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变大,②变大B.②变小,③变小C.③变大,④变大D.⑤变小,④变大【解析】1选D,2选A,3选C。第1题,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大气上界
2、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③为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减弱,会导致大气吸收的热量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较低。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其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大气稀薄,削弱作用弱,故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①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两地相比没有区别;④代表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增强会使地面温度升高。第3题,二氧化碳增加对太阳辐射影响小,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即③变大;二氧化碳
3、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也会增强,因此④⑤都变大。 下图是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单位:米)。读图,回答4~6题。4.图中A、B、C三点气压P相比较 ( )A.PA>PC>PBB.PAPB>PAD.PA=PC=PB5.此时A、B两点近地面的天气特征是 ( )A.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晴朗B.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阴雨C.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晴朗D.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阴雨6.C点近地面吹 ( )A.西北风B.偏北风C.东南风D.
4、东北风【解析】4选D,5选D,6选C。第4题,根据材料,图示为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所以A、B、C三点位于同一等压面上,PA=PC=PB。第5题,读图,同一等压面在A点分布的海拔低,B点分布的海拔高。所以在高空,同一海拔A点是低压,B点是高压。对应的近地面应是A对应高压,B对应低压。所以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阴雨。第6题,C地近地面空气受三个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从A指向B,风向大致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30°,为东南风。【方法技巧】左右手法则判断近地面风向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
5、时,可用“左右手法则”来判断,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是: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如下图(单位:hPa): 结合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7、8题。7.在环流图中 ( )A.甲地多晴天B.甲地垂直方向气流下沉C.乙地为低压D.近地面空气由乙地流向甲地8.能正确表示甲地近地面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关系的图示是 ( )【解析】7选D,8选A。第7题,根据海水等水温
6、线可判断出甲地的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乙地的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近地面空气由气压高的乙地流向甲地。第8题,在垂直方向上,气温和气压都随海拔的上升而下降。甲地近地面气温高,等温面向上凸出;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凸出。 图甲为北半球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图乙为该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气压差垂直分布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9.有关气压和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压:②地高于①地B.气压差:②、③地小于①、④地C.近地面气温:M地高于N地D.气温:③地小于④地1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7、 )A.a处风向为西北风B.b处盛行下沉气流C.c处风向为西南风D.d处盛行上升气流【解析】9选B,10选A。第9题,读图乙可知,N地气压差小于M地,故B正确。第10题,由上题可知近地面N地为低压,M地为高压,风从M吹向N,北半球向右偏,为西北风。11.夏季,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农村地区,人们白天经常“晒水”(如图),以解决晚上洗澡的热水问题。“晒水”时,覆盖在桶口的薄膜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强太阳辐射B.增强地面辐射C.增强大气辐射D.增强大气逆辐射【解析】选D。“晒水”时,覆盖在桶口的薄膜在白天太阳辐射最强
8、时,强烈吸收太阳辐射。当太阳辐射变弱时,薄膜把吸收的热量以逆辐射的方式又还给水桶,提高了水的温度。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挥土地生产优势,我国许多地区发展了冬暖式温室大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丰富了我国冬季城乡居民的蔬菜供应。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8分)(1)建温室主要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________条件,实现这一目的的原理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