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061275
大小:8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6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桥之美导学案 新人教版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2.桥之美教学内容:《桥之美》教学课时:1课时知识与能力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过程与方法品味本文诗一般的描写性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读懂桥之美,欣赏桥之美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的审美效果,达到提升学生欣赏水平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朗读欣赏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很高兴有机会和的同学一起来学习探讨。人们都说:停车等红绿灯的时候相互注视就是一种缘分,那今天我们一起在一间教室能面对面交流就更是前世修来的福了。为了珍惜这这份缘,那我们就一起来上好这堂课,行不行?出示幻灯片: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家都读过这两句唐诗吧,美不美?明确:对,很美!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欣赏吧!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和广阔的天空、大地这些块面衬托、配合,于是就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和谐的画面,这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落下,“黄河”如线自西往东,那简直就大彻大悟了。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这种点线
3、经营法也常用在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之中。那么今天我们带着这种方法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桥梁欣赏的文章,看看能不能提高大家对桥梁的欣赏水平。板书:桥之美。这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写的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艺术小品,(别小看吴老先生,他曾有一副作品在拍卖会上卖出了4070万元的天价,创造了当代书画艺术作品之最,想见他也是鉴赏的行家。在这里他以一位画家独特的眼光谈了他对“桥之美”的看法,文章中提到了很多桥,他认为有些不美,有些却很美。2.作者链接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
4、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杭州艺专。大学毕业后,吴冠中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费,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国,到中央美院任教,后来又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授。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已出版画集、文论集散文集七十余本。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谐( ) 点缀( ) 煞风景( ) 孕育(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5、⑴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则摧毁了形式美。煞它风景:⑵艺术形式的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合作·探究·展示一、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先找出作者认为不美的桥?注意作者并没有直接说不美,但从他的语言倾向来看,是并不美的。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二、自主学习1.分析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不美的原因不美的原因:孤立、没有周围景物的衬托,不能与其他的景物形成点、线、面的呼应配合,不协调。2、既然“孤立、没有周围景物的衬托,不能与其他的景物形成点、线、面的呼应配合
6、”是这些桥不美的原因,那么作者的着眼点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回到课文100页,从“桥,多么美”至第三段3段,找出作者的着眼点。明确:小桥流水人家美很美,美在景物之间的衬托、呼应、协调。如果:在小桥流水边是一撞现代化的玻璃外墙的高楼,这幅画美吗?流水人家边架起一座很高大的钢筋水泥桥,这幅画美吗?桥与周边的景物要协调、呼应、配合才行。如果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那作者主要着眼于什么?即:“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也就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得出结论前用了三个关联词语强调:注意:“并非……也并非……而是……”(齐读
7、这句话)三、合作探究吴老先生还是怕我们不懂,于是又举了好些美丽的桥来教我们欣赏,请同学们看第四段,并找出这些桥。哪位同学愿谈谈你的发现?(如果学生沉默,我们可以问班长、学习委员、科代表或者问学生你们想听听谁的思考?)待学生举出例子后,分小组合作探究:这些桥都美在哪些地方?(欣赏桥之美的同时也欣赏语言的美)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每个组先推荐一名代表读小组认为写得好的句子,然后确定赏析的中心发言人)。品味、赏析“桥之美”:(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
8、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明确: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吴冠中先生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诉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事物,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语言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