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考点21 高考分类题库3 新人教版选修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考点21知识点检索号471.(2015·江苏地理)美国先后出台过多部有关土地利用的法规,如1934年出台了“泰勒放牧法”,1935年出台了“水土保持法”等,这些法规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图是美国过去200年来草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过去200年美国草地面积变化特点是 。(2分)(2)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春季“黑风暴”频发,其产生的自然条件是 、 。(2分)(3)“泰勒放牧法”和“水土保持法”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3分)(4)历史时期美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我国的启示有 ,针对我国国情,保护
2、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还可以采取 等措施。(3分)【解析】第(1)题,直接从图中可以读取趋势,注意突出变化趋势,先整体描述,再分点描述。第(2)题,黑风暴的形成与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美国中西部广阔的草原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多大风,天气干燥,为黑风暴的形成提供了干旱的环境和动力条件,加上地表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导致黑风暴多发。第(3)题,从资源角度看,两种做法都是关于土地利用的法规,可限制土地过度开垦,有效保护草地资源;从环境角度看,两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两大生态问题。第(4)题,结合材料从土地利用的政策、法规角度归纳,根据我国国情,还可以运用多种
3、环境管理手段(经济、行政、技术、宣传教育等)来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答案:(1)总体呈下降趋势(先缓慢下降,后快速下降,再缓慢下降)(2)春季多大风 天气干燥 生态环境脆弱(任答2点)(3)限制土地过度开垦 缓解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有效保护草地资源(4)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政策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任答1点)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技术手段 宣传教育(任答2点)知识点检索号472.(2015·海南地理)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之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滩;但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时,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图1
4、示意某区植被分布,图2为灌丛沙堆景观。简述绿洲边缘的灌丛沙堆在其不同发育时期对绿洲的影响,并提出灌丛荒漠生态保护措施。【解析】根据图1可以看到绿洲周围的灌丛沙堆的外侧主要是无植物的荒漠区,因此灌丛可以对风沙起到阻挡的作用;从图2可以看到灌丛具有固定周边沙源的作用;如果灌丛死亡,周边被固定的沙源缺少固定物质,在风力作用下就会移动,影响绿洲。保护灌丛荒漠要从保护水源、保护植被以及管理措施、工程生物措施等方面综合分析回答。答案:影响:灌丛沙堆早期具有固沙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绿洲;(3分)但如果灌丛死亡,则其早期固定的沙成为沙源,为沙漠化提供物质基础,威胁绿洲。(3分)措施:保护山地
5、植被,增强水分涵养;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生态需水;禁止采伐灌木;采用草方格固定大型灌丛沙堆。(每答出l项得2分,答出其中2项即可得4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总分不超过4分。)知识点检索号 47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环境保护 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解析】当地山区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石漠化,与人口快速增长、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樵采、过
6、度放牧、过度开垦)有关。应针对不合理开发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改变耕作方式,恢复自然植被;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采取经济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民自觉保护环境等。答案: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按环境承载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转移到较适宜的地区。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
7、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每答出1项措施得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题满分不得超过10分。)知识点检索号474.(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