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7秋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辛亥革命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3课 辛亥革命基础巩固1“建立民国……大总统由国民共举……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材料应出自哪一政党的誓词( )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华兴会D.光复会解析A、C、D三项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不是政党,均排除。依据“建立民国”等信息,可知此时民国还未成立,故应该是中国同盟会的纲领,选B项。答案B2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这说明中国同盟会( )A.推动了各个革命团体的“百家争鸣”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C.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解析题干
2、材料“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反映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故选B项。答案B3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是( )十八星旗飘扬于湖北军政府A.兴中会成立B.同盟会成立C.黄花岗起义D.武昌起义答案D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用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取代清朝的国旗——龙旗。其主要意图是( )A.象征“五族共和”B.反对封建迷信C.反对满洲贵族统治D.实行分权制衡解析五色旗的红、黄、蓝、白、黑代表的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A项正确。答案A5“被民族危机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
3、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其中,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 )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辛亥革命的成果,题眼是“前人所不曾做的事”。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A项正确。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就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故C项错误;早在辛亥革命前,维新
4、变法就已经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故D项错误。答案A6有学者认为:“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这位学者所说的“它”是指(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太平天国运动D.义和团运动答案B7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下列举措对这一潮流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B.提出三民主义C.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D.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D8鲁迅在小说《祝福》中写道:他(四叔)比先前并
5、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这段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没有广泛发动群众B.没有进行广泛的思想启蒙C.没有属于革命派的武装D.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答案A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第三十条 临
6、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行政、立法与司法权的规定,体现了什么原则?(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参考答案(1)分权与制衡。(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
7、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答案B21912年元旦,《申报》一篇名为《新祝词》的文章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这段材料表明( )A.清政府已经被推翻B.中华民国已经成立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中华民国实现国民当家作主解
8、析解题时注意题干材料“1912年元旦”这一关键信息。题干材料反映了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申报》等媒体对中华民国充满憧憬。A项发生于1912年2月12日;C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D项与史实不符。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