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对接技术与共有药效基团比对法.doc

分子对接技术与共有药效基团比对法.doc

ID:29037758

大小:57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16

分子对接技术与共有药效基团比对法.doc_第1页
分子对接技术与共有药效基团比对法.doc_第2页
分子对接技术与共有药效基团比对法.doc_第3页
分子对接技术与共有药效基团比对法.doc_第4页
分子对接技术与共有药效基团比对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分子对接技术与共有药效基团比对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子对接技术与共有药效基团比对法——一种发现多靶点药物的策略[前言]:相信大家一定知道举世闻名的瑞士军刀,这种小小的工具因为其多功能性而深受喜爱.多年来,科学界也一直在致力于研究药物界的“瑞士军刀”,一种能影响多个靶点的药物。这样的研究是一项打破传统的勇敢尝试,本文作者使用了一种将分子对接技术与共有药效基团比对法相结合的策略成功发现了一种能同时抑制LTA4H-h及hnps-PLA2两种炎症反应相关酶的化合物,为多靶点药物的研究带来了一线曙光。【设计多靶点药物的意义】现代医学研究越来越表明,引起疾病的机制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身体

2、机能的正常运行依赖于一个复杂而精确的生物效应网络,至今为止的大部分医学理论均认为疾病是由效应网络中某个节点出现问题而引起的,正是依据这一思想,目前大多数药物研究都把精力耗费在了单一靶点药物的研究上。但是,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疾病往往是由于多个节点出现问题而产生的。如果药物的开发始终禁锢在单一靶点的研究上,我们依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癌症、抑郁症等复杂疾病束手无策。另一方面,一些刚上市时具有良好效果的单一靶点药物正面临着耐药性不断增加的问题,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针对单一靶点的长期用药必然会激发机体对药物效应产生代偿机制。为了

3、解决以上两点问题,医学界不得不采取多药联用的手段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但是这又带来了新的不安全因素——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危险。临床药理学的研究显示,多药合用将大大增加ADR的发生率,但由于多靶点药物的缺乏,病人只得承受这样的风险,有时甚至明知两药合用会产生毒性,例如治疗结核病时使用的异烟肼和利福平,在权衡利弊后也只能照用,医务人员所能做的只是加强监测,尽可能的降低风险。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设计出多靶点药物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思路。【传统多靶点药物设计方法的局限性】传统的多靶点药物设计方法主要有三种:偶然发现、活性单靶点化合物的结合以

4、及利用高通量筛选进行“海选”。依靠这些发放,科学界的确开发出了一些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多靶点药物,但是这三种方法均存在着不同的局限性。偶然发现早已不是药物开发的主流方法,借此开发多靶点药物是件值得庆幸的事,却并不能对多靶点药物的发展有所帮助。单靶点活性化合物结合法依据的是一条“1”+“1”=“2”的公式,即对一个靶点有效的化合物与对另一靶点有效的化合物相结合将创造出对两个靶点都有效的化合物。但事实上,这一公式的正确性是值得怀疑的。许多此类实验显示,结合物往往只对一个靶点有效,而对另一个靶点只是勉强有效,实际的公式变为了“1”+“1”

5、=“1.5”。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表明,对两个靶点活性均很低的化合物在影响多个靶点时也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活性化合物,这样我们在进行结合实验时也不能排除“0.5”+“0.5”=“2”的可能性。只是如此一来,即使我们只想寻找一个双靶点化合物,并且假设每个靶点的活性化合物都只有100个,我们也得进行多达10000次的结合实验以进行筛选,这样耗时的研究在目前显然是不可行的。至于高通量筛选,它之所以可行是由于有人发现具有多靶点抑制作用的化合物通常都是小分子化合物,并且活性往往取决于重原子的结合能,这样需进行筛选的化合物也就可以限定在有限的

6、范围之内。即便如此,这样的筛选依然有如沙里淘金,花费巨大却效率低下,更何况这种方法仅能应用于多靶点抑制剂的筛选,因此用这项技术寻找多靶点药物依旧是困难重重。【新的思路】上述几种设计方法之所以很难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在寻找多靶点药物的过程中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靶蛋白的结构信息。我们不难想象,药物要与一个靶点起作用,其结构必定与靶蛋白的结构有所联系。凭借目前的研究手段,通过靶蛋白的结构信息来推测药物的基本结构已不是什么难事,我们也可以方便地推测出多个靶点活性化合物的必需结构,只要这些结构有一定的共性,那么,这些共性结构与靶蛋

7、白的结合排列方式就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筛选标准,候选化合物与靶蛋白的结合排列方式只有与共性结构一致,才有可能具有多靶点作用,这样一来,待研究的化合物便被限制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这无疑将大大降低筛选所需的时间。基于这样的思路,本文的作者设计了这样一套多靶点抑制剂的研究策略,其基本步骤如下:(1)通过各个靶蛋白的结构获得各个靶蛋白的药效基团模型(2)若共有药效集团存在,通过比对多个靶蛋白的药效基团模型将其确定(3)利用快速分子对接技术找出能与某一靶蛋白结合的分子,比较其与靶蛋白的结合排列是否和共有药效基团一致,如是,则将这一化合物归

8、入候选库(4)利用更为严格的分子对接确认化合物与其它靶蛋白的结合性,再次比较其与靶蛋白的结合排列是否和共有药效基团一致,如是,化合物则继续保留待选(5)进行实际药理筛选实验验证化合物是否真有多靶点作用本文的作者正是通过这一方法于茫茫化合物库中找到了能同时抑制LT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