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019805
大小:77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6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课时跟踪检测(六)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 鲁教版选修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时跟踪检测(六)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一、选择题地处渤海之滨的河北沧州市,水资源供应十分紧张,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为了解决供水问题,不得不超采地下水,成为我国“成长”最快的地下水漏斗群之一,沧州市中心地面整体沉降1.68m。据此回答1~3题。1.河北沧州的地下水漏斗群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A.引起地面下降,危害建筑物安全B.导致地下水污染并引发构造地震C.不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将导致当地降水量大幅度减少2.为防止地下水漏斗群的进一步增大,应采取的积极措施是( )A.关闭需水量大的工业B.雨季时把地表水回灌到地下漏斗区C.缺水时向地下灌入海水,以提高地下水位D.将水泥浆灌
2、入地下漏斗区,防止地面进一步沉降3.要确保城市用地的可持续利用,具体措施是( )A.尽量使城市外延扩张B.废去旧城,另建新城C.充分利用城市闲置和废弃地D.多建商品房,降低房价解析:1.A 2.B 3.C 第1题,超采地下水易引起地面下沉,危害地表建筑物的安全,不会导致构造地震,也不会引起当地降水量的变化,但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2题,为防止地下漏斗群的进一步扩大,可以适当控制需水量大的企业的用水量,但不可以关闭。灌入海水,会引起地下水水质下降,还会引起土壤的盐碱化。将水泥浆灌入地下漏斗区,虽能防止地面进一步沉降,但会使土壤结构改变,影响水体循环。第3题,使城市用地可持
3、续利用的措施应是充分利用城市闲置和废弃地。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水,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预计到2025年,全球2/3的人口将生活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地区。有资料表明,伴随水资源危机而出现的“环境难民”在1998年达到2500万人,第一次超过“战争难民”的人数。据预测,在2025年之前,由水荒导致的难民多达1亿人。根据上述材料,完成4~5题。4.世界性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不合理地开垦荒地B.酸雨和臭氧层的破坏C.气候变化D.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5.在目前状况下,缓解水资源紧张的主要方法是( )A.减少浪费和污染B.加强海水淡化C.发展生态农业
4、D.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解析:4.D 5.A 第4题,局部地区的水资源紧张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全球性水资源紧张则主要是由于生产、生活对水的需求增长过快。第5题,目前条件下缓解水资源紧张重点放在节流上,即减少浪费和污染。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图,完成6~7题。6.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A.K2线 B.AC曲线C.AD曲线D.AB曲线7.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我国北方城
5、市冬季采暖期耗煤带来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A.因地制宜利用地热等清洁能源,使空气洁净B.大量使用家庭空调制暖,使用方便C.在煤炭资源丰富地区集中供热,再输送到采暖城市D.减少煤炭使用量,增加石油消费比重解析:6.D 7.A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K2线没有变化;AC曲线和AD曲线生态环境质量先降低后升高;AB曲线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这是最不可取的。第7题,要解决我国北方城市冬季采暖期耗煤带来的问题,保持城市清洁,就要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二、综合题8.目前,我国农业部正在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重点建设以农村户用
6、沼气为纽带的各类生态农业模式。其中“四位一体”模式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将沼气池、猪舍、蔬菜栽培与日光温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读我国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及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日光温室为沼气池、猪舍、蔬菜创造适宜的________、________条件;猪的呼吸、沼气燃烧为蔬菜提供________(气体)。蔬菜的光合作用又为猪的生长提供________(气体),猪和人的粪便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为农户提供________,还产生沼渣、沼液,为蔬菜提供________。(2)简要分析在我国农村,推广实施各类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意义。解析:第(1)题,直接据图文材
7、料分析即可。第(2)题,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方面分析。答案:(1)温度 湿度 二氧化碳 氧气 燃料(能源) 有机肥料(2)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或形成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材料二 (1)图中“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形成该“城市病”的“病因”又是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