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003791
大小:35.1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5
《冬小麦品种晋作80的选育与应用.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冬小麦品种晋作80的选育与应用闫贵云,左静静,刘少翔,霍利光(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太原030006;)摘要:晋作80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CA0391为母本、临抗15为父本,杂交选育的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综合抗病性强的特点。2016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示范、种植和推广。关键词:小麦;晋作80;选育;栽培技术晋作80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CA0391为母本、临抗15为父本,杂交选育的冬小麦新品种。2016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审定编号:晋审麦2016007号。适合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示范、种植和推广。1.选育经过针对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的特点,为了选育抗逆性强、品质性状优异、产量高而稳、适应性广、抗病抗倒伏等综合农艺形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于2003年用CA0391作母本,临抗15作父本进行杂交选育。为了缩短育种年限,杂种F1种子采用温室加代[1]。经过定向选择连续自交3代至稳定,然后在F7中穗选,F8边试边繁[2]。在后代选育中,着重耐寒性、株高、分蘖成穗率、落黄性、抗病性等性状进行严格选择,至高代稳定后的产量鉴定与生产试验及
3、示范繁殖等均安排在中部冬性麦区试验试种。在后代选育中,着重耐寒性、株高、分蘖成穗率、落黄性、抗病性等性状进行严格选择[3];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两年多点试验,汇总统计各试验点各项指标,均表现优异,命名为晋作80。2015~2016年参与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水地组生产试验,通过该组品种审定。其系谱图如图1。CA0391×临抗15杂种F1F8F3定向选择选单株F2F4F5F6F7种穗行连续自交3代至稳定图1晋作80品种选育系谱2.特征特性2.1植物学特性该品种属国家北部冬麦区水地品种,平均生育期250天。芽鞘绿色,幼苗半匍匐,叶色绿色,生
4、育期叶片灰绿色,分蘖力较强。成株株型比较紧凑,株高95厘米,茎秆韧性好,抗倒伏性中等。穗色(成熟期)白色,穗长7厘米,穗长方形,长芒,芒色白色,壳色白壳。小穗密度中等,小穗多花,中部小穗一般可结实3~4粒,最多达5粒。每穗结实30~32粒,护颖长圆形,无茸毛。粒形长圆形,白壳,白粒,硬质,籽粒饱满。亩穗数44.4万左右,穗粒数32个,千粒重43.4克,成熟落黄好。2.2抗病性鉴定参照国家小麦区试抗病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标准[4],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2013-2014年晋作80小麦条锈病中感,小麦叶锈病中感,小麦白粉病中抗-轻
5、感。2014-2015年晋作80小麦条锈病中感,小麦叶锈病中感,小麦白粉病轻感。2.3品质分析2016年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容重803g/L,粗蛋白(干基)14.94%,湿面筋31.8%,稳定时间1.1min。3.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8.5千克,比对照中麦175增产了7.2%[5],5个试验点4个点增产,增产点率为80%,在所有的参试品种中排名第二。2014-2015年中部水地区试平均亩产543.7公斤,比对照中麦175增产了9.4%,7个试验点全
6、部增产,增产点率为100%,在所有的参试品种中排名第一。2015-2016年参加山西省中部冬麦区水地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2.9千克。比对照中麦175平均增产5.4%。4.栽培方式4.1播前管理选地:选择土壤质地好、肥力均匀、温光条件好、排灌方便的田块作为种子繁殖田。种子选择:选用籽粒饱满的种子,播种前进行药剂消毒处理4.2栽培方式适时播种。一般在9月28日至10月3日播种较为适宜。一般每亩用种13公斤。播种时应均匀,尽量做到一播全苗,施肥方法及每亩施肥量:在施肥上,应适当增加有机肥、磷肥和钾肥作基肥。每亩施土杂肥3000公斤、尿素30
7、公斤、磷肥50公斤、钾肥15公斤。播种密度:播种密度控制在基本苗150000-200000株/亩左右(每667m2播10-12kg左右)。4.3田间管理应根据土壤墒情浇一次返青水,促使小麦根系发达和生长旺盛。还可用木磙镇压麦苗,使麦苗多发蘖,增加小麦穗头数。中期田间管理应加强麦田中耕除草,可使用麦专用除草剂进行喷洒防治。后期田间管理主要是防治红蜘蛛和蚜虫的危害,应及时喷农药进行防治。4.4收获完熟期及时收获采取单收,单运,单晒,单藏等操作,减少机械混杂,去杂去劣,保证种子纯度。参考文献:[1]庄巧生.冬小麦亲本选配研究[J].作物学报,1
8、983,2(2):117-119.[2]金善宝主编.中国小麦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309-3l4.[3]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21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M].北京: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