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冯梦龙“情教观”.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下编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创作者的劳动,从题材选择到思想内涵,都与创作者息息相关。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又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时代,时代风气、思潮、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都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影响,甚至直接塑造其思想情感。同时文学作品的产生还不可能离开文学传统,越是优秀的作品,与时代与作者与文学传统的关系越是密不可分,“三言”也不例外。美国的韦勒克和沃伦所著的《文学理论》,在批评了由文学“外在的”研究去诠释和评价作品的缺陷后指出,“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无论怎么说,毕竟只有作品能够判断我们对作家的生平、社会环境及其文学
2、创作的全过程所产生的兴趣是否正确。”[7]反言之,文学作品里高于现实的构造,也一定反映了类似“作家的生平、社会环境及其文学创作的全过程”等等的客观实际,只有把它们和作品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避免偏颇。我们在“三言”中可见的这些状态,都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章冯梦龙“情教观”的影响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共收集我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120篇。厚重的文学作品集结成册,流传后世,凝聚了作者的辛劳和智慧,更闪烁着思想的光辉。冯梦龙在“三言”序言中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写作目的:“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
3、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以《明言》、《通言》、《恒言》为六经国史之辅,不亦可乎?”也就是说,“三言”是做为六经国史之辅来喻世、警世、醒世的,以适俗的方式使人们明晓事理,从而达到长久地教育世人、一心向善的目的。那么,冯梦龙又是用什么思想以一贯之作为劝戒的工具和手段呢?他在编纂的另一部小说《情史类略》中阐述道只有“情”,即以情来劝导世人,教诲众生,从而使世人皆有情,使整个社会都充满情。“情教观”也就成为冯梦龙编写“三言”的主导思想。“情教观”是冯梦龙在编纂,创作文学作品中始终贯彻的一种思想观念,他不仅肯定“情”的本源性——“天地若无情
4、,不生一切物”,强调至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而且把它作为贯穿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线——“万物如散线,一情为线索”,归结为一点就是“肯定情欲的合理性”。冯梦龙在塑造这些占据作品全集1/3以上的众多动人的女性形象时,不仅深刻反映了广大妇女的生活和心态,而且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情教观”的强调,可以说,众多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冯梦龙“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思想的艺术实践。“情教观”对文本的影响,具体讲,在两性角色塑造特别是女性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其影响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其一,冯梦龙肯定“情”是万物的本源,人类世代繁衍,繁荣的保证。因此
5、“情”也就理所当然的胜于“理”之上。“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8],好比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情”当作是一种根源性的实际存在的事物,有情一切便可萌芽发展,无情便只好终止回落。“草木之生意,动而为芽,情亦人之生意也,谁能不芽者?……然必曰草木可以不必芽,是欲以隆冬结天地之局。吾未见其可也”(《情史·孙化》)。表明冯梦龙对天地间情爱的本源、力量、表现及其永恒精神和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而且他认为“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熟知情为理之维乎?”提出“情”“理”互为
6、表里,在此“存天理灭人欲”极端化的思想被弱化,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情欲的地位。“三言”中的女性,不羞自媒,冲破封建礼教的樊篱,也无需门第高低,只要情之萌生,有了这个源头,便果敢向前,甚至虽死不悔。《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刚开始似乎乱伦般无理取闹的男女,特别是慧娘,初见假扮嫂嫂的孙郎就情为所动,“若我丈夫像得她这样美貌,便称我的生平了。只怕不能勾哩!”“慧娘正爱着嫂嫂,只说教她相伴,恰中其意。”感情一旦萌生便难以遏抑,更不用说在相处中慧娘发现梦想中像“嫂嫂”的意中人竟然是男儿身,就更是“以干柴近烈火,无怪其燃。”然而,作为封建家长
7、制代表的乔太守,先问明了慧娘的心意,然后把她判与孙郎,让二人终成美眷。在这里,家长的曲允成全,正是肯定情胜于理的决策。“即使家长不应允的婚姻(如周胜仙)竟得神灵庇佑而成事,这是作者对女性勇敢,坚决追求婚姻自主的肯定,也是对至情的肯定”。[9]《醒世恒言卷二十八·吴衙内邻舟赴约》中贺秀娥以及她的恋爱婚姻过程和结局也是“情”胜于“理”的典型,虽然这篇小说的着眼点在于偶然,但正是冯梦龙思想的必然体现。大家闺秀贺秀娥,未曾出嫁且知书达理,按“理”说应该恪守妇道,坚守“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课文中贺秀娥偏偏一见到吴衙内后,就产生了爱慕之心,这就有了
8、“情”的萌生,欲与之结好,并且一直以积极主动的心态,以实际的行动向吴衙内发动进攻,更甚者是在与他云雨后,贺秀娥想方设法将吴衙内藏到了自己的船上,直到被发现后,还一直为吴衙内开脱,并表明“非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