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902421
大小:445.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14
《流行病学评价与衡量与衡量实用实用标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案A1病因学研究证据的评价标准一、真实性1证据来自何种研究设计类型;2研究对象是否明确定义,组间可比性如何;3随访时间是否足够以至于结局得以出现,应答率高低;4研究结果是否满足病因推断标准。(1)暴露是否先于结局存在;(2)关联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3)关联是否具有一致性;(4)关联是否具有可重复性(5)关联是否具有生物学合理性;(6)关联是否具有可逆性;(7)实验室证据(8)关联是否具有特异性。二、重要性5关联的强度的大小;6关联强度的精确度高低。三、适用性7自己关注的人群与证据中研究对象是否差异性;8自己关注的人群中该暴露因素的暴露比例。A2循证医学对诊断性试验
2、的评价原则一、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真实性1是否用盲法将诊断性试验与金标准作过独立的对比研究2诊断性试验是否适当的疾病谱(spectrum)3诊断性试验的检测结果是否会影响到金标准的实施4若将该诊断性试验应用于另一组病例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真实性二、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重要性5通过该诊断性试验能否正确诊断或鉴别该患者有无特定的目标疾病6是否作了分层似然比的计算三、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适用性7该诊断性试验是否能在本单位开展并能进行正确的检测8我们在临床上是否能够合理估算病人的验前概率9检测后得到的验后概率是否有助于我们对病人的处理A3单个临床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一、真实性的分析与评价1.结果
3、是否来自同期随机对照实验;2.研究对象的随访是否完全,并报告全部结果;3.随机分组的所有研究对象是否进行意向性治疗分析4.临床观察是否采用盲法;5.除研究因素外,组间的其他干预措施是否完全一致;二、重要性的分析与评价6.效应强度大小;7.效应精确大小;三、适用性的分析与评价8.自己的患者情况是否与研究证据中的患者情况相似;9.自己所在机构是否具备获得该防治措施效果的医疗条件;10.自己的患者应用该防治措施后是否利大于弊;11.自己的患者对于该防治措施的价值取向与期望。A4循证医学对预后证据的评价原则一、预后研究证据是否具有真实性1被确诊患者的代表性,是否处于疾病病程中统一的起始
4、点(零点)2是否有足够的随访时间,并随访了全部的病例3预后因素定义是否明确、因果的时间顺序是否肯定4是否采用了客观的预后指标,对结局评定是否采用盲法5若亚组中预后的结果有所不同,是否调整了影响预后的其他因素二、预后研究证据是否具有重要性6是否报道了整个病程预后的结局7预后估计的精确度怎样,是否用95%CL报道了预后的结局三、预后研究证据是否具有适用性8该证据中研究对象是否与我们的临床病例相似9该研究结果是否有利于临床决策,是否有助于对患者进行解释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B机遇与偏倚的区别1.本质区别:(1)机遇:是观察结果的精确性(可重复性)受到影响;机遇是一种随机误差。(2)偏倚
5、:观察结果系统地、向一个方向(或大、或小)发生偏差而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偏倚是一种系统误差。2.机遇(1)假阳性:如实际上两种方法治疗疗效相同,如少数病人的抽样研究发现甲、乙两方法疗效不同,这是由于机遇的影响而发生的假阳性错误,统计上称Ⅰ类错误,用α表示。(2)假阴性:如实际两种治疗一种比另一种好,但由于抽样研究中机遇的影响,两者疗效十分相近而作出假阴性的错误判断;统计上称Ⅱ类错误,用β表示。(3)可信区间:是表明机遇所致的围绕真实值变动的范围,通常用95%或99%可信区间表示;用于直接估计机遇在临床研究中的作用大小;变动范围越窄,真实值越稳定。C1常见选择偏倚1.入院率偏倚(B
6、erkson偏倚)2.检出征候偏倚(detectionsignalbias)3.存活病例偏倚(Neyman偏倚)4.无应答偏倚(non-respondentbias)5.志愿者偏倚(volunteerbias)6.失访偏倚(withdrawbias)7.健康工人(效应)偏倚8.转组偏倚(migrationbias)9.非同期对照偏倚10.异地对照偏倚11.易感性偏倚(susceptibilitybias)12.时间效应偏倚(timeeffectbias)13.领先时间偏倚(leadtimebias)14.选择性转诊偏倚15.集合偏倚(assemblybias)16.零点偏倚(z
7、erotimebias)17.排除偏倚(exclusivebias)18.错误分类偏倚(miscassificationbias)19.成员偏倚(menbershipbias)20.诊断机会偏倚diagnosticenterbias)C2.在应用具体研究方法是控制选择偏倚的主要针对性措施1)在横断面调查时,采用随机抽样,并保证一定的样本含量,以增强样本的代表性,必要时可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尽量提高应答率。2)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最好用人群中全部新发病或新发病的随机样本;对照应能代表产生病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