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850357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4
《数学教师教育随笔:每一次打磨,都有所不同.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学教师教育随笔:每一次打磨,都有所不同数学教师教育随笔:每一次打磨,都有所不同伴随着参加工作的第三年到,我所经历的例打磨也逐渐的增多,但是在研修的帮助下的进一步成长,这是第一次,唯有经历过,才真正感受到其中的奥妙与不同。<打磨教案,我们不厌其烦>这次的交换律堂有所不同,在本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分开的情况下,我们数学组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加法与乘法的交换律融合为一体,进行了程的整合,虽然一开始大家并不完全赞同,我们会考虑这样的研究方式学生能否接受?怎样让学生自主进行推导?于是,我们开始了进一步的尝试。1、从字母导入到情境创设最初的设想是由字母
2、的导入开始的,我们设想通过给予学生a○b=b○a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观察其中存在的规律,但是第一次的试讲告诉我们这样的残酷性,学生仿佛并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为了突出数学的简洁与推导的合理性,最终我们进行了更换,将这样的导入推翻,寻找生活中贴切的例子,由此,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让我们喜出望外,学生在看到视频后的哈哈一笑为这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的更改方式一方面让整堂变得轻松有趣,另一方面,学生也在简单的成语故事中明白了道理,联系到数学中的例子,更好的提高了堂效率。2、从举例论证到字母表示在创设情境后,我们设想让学生举例进行论证,虽然在堂中尝试了
3、小组合作,但是因为对于小组合作的掌控没有达到预期,因此本节小组的合作略显薄弱起。但是从堂中观察,学生能够根据举例进行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并在小组交流中进行讨论。但是此处我认为可以更好的关注薄弱的学生,展示学困生的错误,让小组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补充,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整理和反思。我想,在这堂中更大的收获,更在于对于小组合作的体验,自己又多了一份感受,小组合作的产生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困生进行学习和理解,同时,让优秀的学生在帮助的过程中进行自己的表达和思考,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思路,而如果一旦只让优秀的学生表达,那么小组合作就不能产生其应有的作用,也
4、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3、从单纯的符号表示到生活中的举例表达最初的堂中,我们缺少了对生活中模型的建立,所谓生活中的模型,其实也是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交换律的含义。比如我们在堂中举例的全班人数,不论男生+女生的人数还是女生+男生的人数,求的都是全班的总人数,如果这时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我想也许效果会更好。对于乘法交换律的意义,其实也是一样的,因为最终所求的结果都是整体的数量,如果学生对此能够有所感知,那么对于交换律的记忆就不会单纯的局限于背诵字母和语言,我想,这样的数学堂会更加的有趣。<更换学生,我们全力以赴>因为涉及到了每一次的试讲,老
5、师们都要根据自己的堂进行更改和换,但是每一次老师们都从没有怨言,这不断的使我更加的感动。因为班级学生的学情不同,我们每一次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场景,因为小组合作的方式不同,我们最终还是根据学生的分组进行了教案的调整,但是数学组的老师们每每都不厌其烦的帮助我,尝试小组合作的孙老师还邀请我到班级内进行听,感受班级小组合作的魅力,我被深深的震撼着,也被学生们的精彩回答吸引着,这些虽然与堂无关,但是我们却从另一个角度更加了解孩子,也更加发自内心的因为身边的人而感动。<听评,我们群策群力>每一次的例打磨,我都从心底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不论是指导老
6、师的帮助和说的句句斟酌,还是听团队数学组老师们的群策群力,她们的期待与思考都让我深深的敬畏着,看上去最终的堂是一个人在讲,但是每一位老师都为此倾注全力,当我给指导老师说的时候,当我给同组老师说的时候,当遇到了问题的时候,当对于教案的设计不理解的时候,当我一遍遍的向身边的老师请教的时候,老师们的认真、耐心与鼓励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想,不论堂最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们都曾经为此竭尽全力,每一位老师都在堂中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与智慧,一人讲,人人丰收,这也许就是磨带给我们更多的幕后感动了。每一次打磨,我们都因为不同的设计而进行更改,我们的教案都有所不同;每
7、一次打磨,我们都因为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但我们从未因此真正对抗;每一次打磨,我们都一遍遍的不厌其烦的更改,竭尽全力想要最好的呈现;每一次打磨,虽然有如此的不同,但我们的心,都全力以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