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837119
大小:8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14
《第二篇 师姓的郡望与迁播.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二篇师姓的迁播与郡望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由此,人们形成了定著而安居,乐天而知命的特点,对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土地具有无限眷恋的情结。自古至今,特别是在生产非常落后的封建社会,只要没有天灾人祸,国人是很少迁徙的,因封邑、移民、投亲、为官等的自愿迁徙微乎其微。各大姓氏的迁播,都是在社会急剧动荡、由治而乱或由乱而治的时代,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的被动行为。做为一个古老的部族,华夏师姓发展到当今,虽然在远古部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世族门阀时期、科举制度以后都有迁徙,但是,影响至深的还是明朝的大移民。这
2、是师姓迁播与其它姓氏迁播的区别所在,也是当今师姓分布的根源所在。只是到了现当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师姓与其他姓氏一样,播迁发展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第一节师姓的郡望“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建置、行政区划。“望”就是“望族”,指有声望的姓氏大族。郡望之称,始于东汉末年,盛于魏晋隋唐时,至今仍在华人世界中沿用不变,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其最初的含义,就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亦名闻
3、天下,为世所称颂。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望族。后来,郡望又有了另一层的含义,就是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某个郡。因此,当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已经消失的时候,郡望却能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成为各姓各族寻根的依据。郡望有2个功能,一是社会的功能,即通过郡望来标明出身,为人们通婚姻、入仕途提供参考;另一个是宗族的功能,即为人们寻祖问根,联宗认亲提供参考。郡望现象到现在尚不绝迹,归因于人们寻根念祖的观念意识。目前,许多国人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谱视为命根
4、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来联宗认亲。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旅游观光、寻根问祖,他们更是把郡望做为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因此,姓氏学者一致认为,“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华夏师姓,在历史上曾有三大郡望,它们是太原郡、琅琊郡、平原郡。其形成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太原郡师姓这个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的氏族,自黄帝时期的以官为氏开族,到礼乐制度大行其道的周代和春秋时期
5、,不管是以官为氏还是以职业技艺为氏,其社会地位一直都是很高的,并且享有很高的礼遇。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第二代国王周成王(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姬诵信封叔虞建立晋国(公元前1033年~公元前403年)后,在晋国第九任统治者执政时期,师姓家族的师服(今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唐兴镇上高村人)因为精通古乐,担任了晋穆侯姬弗生(?~前785年,前811年~前785在位)的大夫,并且获得了封地。他谙熟礼仪,提出的“本末论”帮助周王朝明确了分封等级秩序,完善了分封机制。他在政治方面的见远识
6、深,既赢得了上至周天子下至晋国君的赏识,同时也为师姓家族在社会各界赢得了口碑,后人便在他的故里建了师服庙,现存清道光年间文昌阁观音堂碑还记载有他的事迹。据《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记载:穆侯七年(公元前802年),穆侯从王室之师讨伐条戎,先因战败而为儿子取名“仇”,后因大捷而为次子取名“成师”。师服认为嫡子、庶子名号相反相逆,预示着晋国将要内乱,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晋国分封“小宗”于曲沃有违周制,末大于本,势必养虎为患,危及公室。结果,曲沃的违制分封,成为晋国公室的心腹大患,并因此导致晋国分裂长达6
7、7年,连杀五君而逐一君,最终以曲沃伐翼,“旁支夺宗”而告终。据《左传》记载: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提出了分封等级秩序、在宗法制基础上完善分封制的“本末论”:“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晋国这个周王朝的诸侯国,在晋献公姬诡诸(?~前651年)伐灭了耿、霍、魏、虢、虞等诸侯国后,经过文、襄、灵、成、景、厉等的遏秦困齐,在灭了楚国时霸主地位的顶
8、峰。晋悼公姬周(前587年~前558年)按照魏绛的和戌主张,开创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后,羊舌食邑(今山西省洪洞县曲亭镇师村)的师旷进入宫廷担任了主乐大师。他凭借其艺术造诣、满腹经纶和善辫口才赢得了信任,“譬而为太宰”(《淮南子》)。他以乐谏君,介导君主爱惜民力,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被孟子称为“亚圣”。《左传》记载了师旷的民本思想。鲁襄公十四年(前559年),晋悼公问他对卫人逐君的看法,他直言道:“夫君,神之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