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776317
大小:13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4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检测题语文版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单元单元检测题(时间:9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积累(19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岑参(cān)锦衾(qīn)B.湮没(yān)棹舟(zhào)C.呓语(yì)惊觉(jué)D.簪子(zān)风掣(chè)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阅十余岁(经历)B.岂能为暴涨(被)C.听而斫之(听信,听任)D.郢人立不失容(失去容貌)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尝射于家圃臣则尝能斫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非木柿C.钟子期善听善哉,洋洋兮若江河D.香远益清精益求精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
2、字的一项是()(2分)A.以为绝妙B.絮絮不止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D.卒逢暴雨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晋/陶渊明独/爱菊。6.根据你对本单元古诗词的理解,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2分)A.《迢迢牵牛星》虽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旁观者的口吻诉说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B.《渡荆门送别》不仅生动地描绘了长江沿岸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而且反映出年轻诗人蓬勃的朝气和博大的胸襟。C.《春望》围绕一个“望”字,前四句写春望所见,
3、后四句写春望所感。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奇想把萧索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从一开始就给全诗定下了悲观的感情基调。7.根据课文和要求,写出下面空缺的古诗文名句。(7分)(1)盈盈一水间,。(《迢迢牵牛星》)(2),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3)曲每奏,。(《伯牙善鼓琴》)(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写山水以表达自己开阔胸襟的句子是“,”。(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二、阅读理解(43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8~9题。(5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
4、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出了作者所望之景,“破”和“深”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B.颔联一反常态,平时给人美好感受的花朵和婉转的鸟鸣,在作者心中没有激起愉悦的情感,而是引出了无限的哀愁。C.颈联运用比喻修辞,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情感。D.全诗语气沉痛,字字血泪凝成,国破家亡之深忧巨痛,读来撼人心魄。9.人们评价此诗时,说它“一字传神,尽显神韵”。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请再举一例进行分析。(2分)
5、(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0题。(3分)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晴朗的夏夜,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习习微风,惹得树上的蝉儿嘶鸣。B.稻花飘香,扑面而来。群蝉齐鸣,青蛙合唱,仿佛都在说:今年农事要丰收啦,今年农事要丰收啦。C.翘首遥望天际,稀疏的几颗星星挂在天幕上。忽然洒下几点雨来,词人不得不匆匆赶路。到溪桥一转弯,相识的茅店就出现在土地庙旁的树林边。D.该词是词人行走在江南农村看到的一幅清新优美
6、的盛夏月夜图景。全词表现了作者故地重游的怡然、喜悦之情。(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9分)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
7、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僧募金重修/重诺责,敦风义B.尔辈不能究物理/无他,但手熟尔C.可据理臆断欤/当户理红妆D.然则天下之事/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3.下列对选文给我们的启示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对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不能只根据常情主观判断。B.实际经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