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746852
大小:1.02 M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2-13
《戴震专题研究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一)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戴东原新理学思想探微——兼论其哲学体系诞生之背景 姓名:卓汴丽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哲学指导教师:张怀承 20050501 目录文摘英文文摘引言和文献综述外篇内篇第一章天道系统第一节元气实体:戴震新理学体系的逻辑起点第二节对理学超验本体论的否定第二章(人)性系统第一节血气心知:戴震新理学体系的逻辑展开第二节理欲之辨:戴震新理学体系的价值核心第三节对程朱派人性论的批判第三章人道系统第一节体情遂欲:戴震新理学体系的逻辑终点第二节对宋明理学“以理杀人”的控诉结语参考文献后记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摘要戴震是我国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哲学
2、家最后的杰出的代表。在中国学术史上,宋儒是“得其义理,失其制数”;而乾嘉诸儒又“得其制数,失其义理”。戴震不满二者学术各有偏废,于是将“制数”与“义理”结合起来,创建了一种融二者于一体的“新理学”。一方面,戴震针对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学说,继承并发展了张载“以气为本”的唯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体情遂欲”的政治哲学主张。同时,戴震也将“由训话而推求义理”的哲学研究方法应用至其哲学体系当中,从而建构起考据学与义理学相结合的“戴震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值得关注的是,“由训话而推求义理”的哲学研究方法,是戴震创立的一种注重实证,讲究
3、严密逻辑推理的具有近代启蒙意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戴震建构“新理学”哲学体系的过程当中,他通过对这一方法的灵活运用,重新分析定义了儒家在天道,人性,人道三个领域中的一系列传统哲学范畴,深刻地批判了宋明理学在理论上的荒谬性和在实践上的危害性,从而大大地推进了我国封建社会反理学的进步斗争。就戴震创立的“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本身而言,它又具有了三层代表意义。第一层,它代表了清代学术,尤其是清代哲学的主要特征,即重考据、实证。第二层,它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后的重要代表。第三层,它代表了正统的儒家哲学的回归与创新(即建立了戴震“新理学,’)。关键词:戴震,训话,义理(道)
4、,“新理学”(二)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余英时的明清学术史研究——以《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为例 姓名:田愿静激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指导教师:路新生 20060401目录文摘英文文摘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上部:《方以智晚节考》与余英时的明清学术史研究下部:从《戴震与章学诚》看余英时明清思想史研究的“内在理路”说注释参考文献馆藏号:Y895581摘要: 本文试从学术思想发展的角度,通过对余英时师承、著作的分析,理清其学术发展的内在轨迹。“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对余英时明清思想史研究的具体分析,理清作者对于“宋明
5、理学本身,及其在清代的延续”所做出的阐释。 在《方以智晚节考》中,主要从思想史的视角对方氏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证明明末清初学者在治学上的发展方向,由于尊德性自身的弊端,学者或多或少的,不得不对考据予以足够的重视,而方以智的考据趋向也正是明末清初学风由尊德性向道问学回复的表现,也是探讨明清之际文化人,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艰难的选择。在旧、新两作《晚节考》中,余先生详细论证了方以智的晚年活动。特着眼于对方氏当为“晚明一遗老”而非“一禅师”之历史定位,期以通过方氏在明亡后的生活与思想活动,揭开当时遗民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角;同时又将明清之交的学术思想,置诸于明清交替
6、,国祚他移这一历史上沧海横流、翻天覆地的悲剧时代背景下加以审视,其中就不能不涉及对明末清初士大夫阶层的文化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政治信仰以至家族伦理进行全方位的史料耙梳和当下解读。 在《论戴震与章学诚》中,余氏运用其所擅长的“内在理路”治史方法,指出,近几十年来,讲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人往往无意中流露出一种偏见,即将宋、明理学当作传统儒家精神的最高发展阶段,认为清代两百余年的儒学传统只有学术史上的意义,在思想史上几乎不占一席之地。然而,通观考证学从清初到中叶的发展,可以很肯定地说,其整个过程显然表现出一个“确定的思想史的方向”。通过对清儒研治各代典籍谱系的排列,
7、也可以发现其先后轻重之间确有思想史上的内在理路可寻。 《论戴震与章学诚》一书乃是余英时先生运用“内在理路”的代表作之一,特别是增订本收录了《从宋明儒学的发展论清代思想史》和《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两篇长文,使得余氏对宋明理学向清代考据学发展的“内在理路”说的构架,无论是从思想史的大背景还是具体有代表性的学者个案的研究等方面,都相对完备地“贯穿”在了一起。通过对于戴震和章学诚这两位清代最具代表性学人的解析,余氏充分展现了“内在理路”方法论所具有的那种绵密、细致、自然而“贴切”的析解史实之所长。 他写戴震与章学诚之间的点滴,是为了突出戴震不仅有考据,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