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660140
大小:87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12
《2018年度新的课标三维人教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第二课小结与测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案小结与测评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热点材料]向软肋发力 谋绿色崛起据不完全统计,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足见其对绿色发展的重视。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过去,人们说21世纪人才最重要,❶但污浊的河水、呛人的空气、有毒的土壤却一再提醒我们,环境或许更重要。❷面对“空气有毒”,我们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而减少
2、雾霾的发生,我们不能“听天由命”,❸老是寄希望于冷空气来“救急”、雨雪来缓解。当务之急,既要落实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真正保障好公众的健康权,更要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怪圈,加快形成“同呼吸、共责任”的联防联控机制。我们每个人既是雾霾天气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始作俑者,在减少雾霾的发生上都应大有作为。在❹弄清雾霾的“前世今生”和来龙去脉后,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开始,❺真正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科学、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在“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中共同净化生态环境,营造蓝天白云。相信有了你我的
3、共同参与,这将不再是一种奢望!设问:运用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答题规范]第一步:获取信息,对接所学知识信息源对接知识❶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❷客观唯心主义❶❷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❸辩证法与形而上学❹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二步:结合材料,条理严谨作答(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环境现状对人们的提醒表明
4、存在决定思维,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环境问题决定人们的意识。(2)客观唯心主义。“听天由命”是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主宰和本原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寄希望于冷空气来“救急”、雨雪来缓解,这是放弃主观努力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以“听天由命”为基础,既要落实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更要加快形成联防联控机制属于辩证法观点。(4)思维能正确
5、反映存在。弄清雾霾的“前世今生”和来龙去脉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属于可知论。(5)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呼吁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科学、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改善环境,这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认识环境问题,净化生态环境的思想武器。1.长期以来,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进行了无数次争论,但最终只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这是因为( )①对世界存在状况的认识从属于对世界本质
6、的认识 ②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③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可能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 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要么与辩证法结合,要么与形而上学结合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B 哲学史上的“两大阵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垒是关于世界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的分歧,所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①③正确,②④表述错误。因此本题选B。2.据《新闻纵横》报道,2010年
7、以来干旱不断,云南连续4年发生干旱,四川连续3年出现干旱,西南地区干旱范围逐步从云南扩展到四川、贵州、广西,耕地受旱面积1.01亿亩,占全国的8.4%,2088万人因旱饮水困难。对此,有人认为,这是上天在惩罚西南;而专家则称,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气候变暖使降雨减少,水利工程欠账过多,经济过快发展让需水量大增才是西南干旱的罪魁祸首。这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体现了( )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②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④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
8、选B 题中上天惩罚西南和气候变暖等因素导致西南干旱,强调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同时说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故②③入选。题干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而不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也不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故①④排除。3.历史上关于形神之辩(形体与精神的关系)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