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耕农”:“离乡不离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

“代耕农”:“离乡不离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

ID:28575837

大小:160.04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2-11

“代耕农”:“离乡不离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_第1页
“代耕农”:“离乡不离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_第2页
“代耕农”:“离乡不离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_第3页
“代耕农”:“离乡不离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_第4页
“代耕农”:“离乡不离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代耕农”:“离乡不离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B2.申报作品情况(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2.本部分中的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所填内容的确认。作品全称“代耕农”:“离乡不离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作品所属领域(B)A哲学B经济C社会D法律E教育F管理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写作目的:本文试图介绍代耕农的基本情况以及代耕农——“离乡不离土”的农村流动人口转移模式,借此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代耕农这个特殊群体;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这种流动模式的合理性,希望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缺乏务农以外其他技能农业劳动者的流动方式提供一种参考。思路:首先,在理清代耕

2、农现象由来的基础上,运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劳动力外出调查结果和《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相关资料,估算代耕农的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分析比较代耕农与农民工的成本收益,以探讨代耕农现象出现的经济原因;最后,分析代耕农现象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22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科学性:文章运用唐纳德·博格的推拉理论以及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采用笔者2006年7月份在铁场村的实地调查数据,文中代耕农的数据真实性、可信,其他数据来源于人口普查和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均经过仔细斟酌,计算方法科学,保证了信息来源和结论的真实可靠。本文的论据由这些理论与数据支持,保证了

3、本文的论证严密和论据可靠。先进性:与传统中研究的劳动力转移模式不同,文章分析了代耕农现象,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离乡不离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代耕农作为广东省的一种特殊现象,没有引起各界关注,在调查过程及查阅文献时,没有相关的文献和统计数据可参考,为本文的写作增加了难度。本文的学术加值主要在于为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藉此让更多的人在主流之外,关注一下这个特殊群体。独特性:文中的研究对象具有独特性——代耕农这个群体既像农民工一样具有流动性,又具备一般种田农民的稳定特征,所以称他们为一种特殊的流动人员。这种群体在珠三角地区大约有30~40万人,至2004年约有75万人,占

4、据外来人口的9.46%,这还不包括第一产业内部流动的其它人群。另外,笔者对代耕农的研究不落窠臼,在对其进行一般性描述后,将人口流动与土地流转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针对30-60年龄段人群转移的新模式:“离乡不离土”。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实际应用价值:文中这种跨区域的农村与农村之间劳动力流动模式,具有普遍实用性,不仅仅局限于发达地区狭义的农业,还可以在其他地区及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的其他行业中运用。如:用以解决农民工流出地的“农民荒问题”。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在个案研究基础上,得到的关于代耕农现象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结论,为正确认识代耕农现象提供了依据,可供政策选择参考。22作

5、品摘要“代耕农”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产物。推算结果显示,至2004年我国有“代耕农”约75万人,占农村流动人口的9.46%。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的“代耕农”为例,比较了“代耕农”、在家务农和农民工三种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的成本与收益,发现“代耕农”至少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次优选择,对于年龄偏大、缺乏务农之外其他技能的人来说,甚至是最优选择。这种在利益驱动下与短期土地租赁合同连接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一方面能使人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土地被过度使用。政府应在明晰土地产权的基础上,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并为“代耕农”融入当地社会创造条件。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

6、机构举行的会议或报刊上发表登载、所获奖励及评定结果2006年11月发表在由华南农业大学主办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22请提供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对比数据及作品中资料来源的检索目录[1]费孝通.九访江村[M].费孝通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234[2]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学术研究,1994,(4):14-22[3]Lewis,W.Arthur.AModelofDualisticEconomic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54,(36):46-51[4]徐庆.

7、论中国经济的四元结构[J].经济研究,1996(11):60-65[5]郏启新.“民工潮”促“创业潮”、“开发潮”、“城建潮”[J].农民就业与中国现代化——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的十年(王郁昭主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126-130[6]邓祖善.加快“民工潮”向“创业潮”的转换[J].管理世界,1996,(6):202-203[7]胡俊生.广东代耕农生存状况调查[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