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543339
大小:21.8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11
《人教版《天净沙秋思》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生会的老师就像这个大家庭里的家长,他(她)们慈爱而又严厉,老师们教会我们做人,教会我们学习,教会我们工作。老师对我们的关心与疼爱我们始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人教版《天净沙秋思》教案 如何让学习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天净沙秋思教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天净沙秋思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 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学会品味语言 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
2、入课题(投影展示) 1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老师总结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间,我已在学生会工作了一年。这其中有酸有甜有苦也有辣,然而这就是生活,过于平淡倒显得无味,酸甜苦辣俱全方能体现出人生的多彩,方能值得回味,方能使人进步!学生会的老师就像这个大家庭里的家长,他(她)们慈爱
3、而又严厉,老师们教会我们做人,教会我们学习,教会我们工作。老师对我们的关心与疼爱我们始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 1)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4)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
4、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 6)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间,我已在学生会工作了一年。这其中有酸有甜有苦也有辣,然而这就是生活,过于平淡倒显得无味,酸甜苦辣俱全方能体现出人生的多彩,方能值得回味,方能使人进步!学生会的老师就像这个大家庭里的家长,他
5、(她)们慈爱而又严厉,老师们教会我们做人,教会我们学习,教会我们工作。老师对我们的关心与疼爱我们始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
6、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学生展示其作品大家评 八小结 1“秋思之祖-”--------元周德清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3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 4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5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
7、分则太短--------宋玉 九板书 天净沙秋思“秋思之祖” 马致远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间,我已在学生会工作了一年。这其中有酸有甜有苦也有辣,然而这就是生活,过于平淡倒显得无味,酸甜苦辣俱全方能体现出人生的多彩,方能值得回味,方能使人进步!学生会的老师就像这个大家庭里的家长,他(她)们慈爱而又严厉,老师们教会我们做人,教会我们学习,教会我们工作。老师对我们的关心与疼爱我们始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荒凉古道西风瘦马流水人家温暖 凄凉(深秋色彩)(普通景色)安宁 苍凉夕阳西下幽静 陪
8、衬反衬 断肠人在天涯 (归思)天净沙秋思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