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测设已知高程点几种方法的探讨

关于测设已知高程点几种方法的探讨

ID:28532742

大小:102.5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10

关于测设已知高程点几种方法的探讨_第1页
关于测设已知高程点几种方法的探讨_第2页
关于测设已知高程点几种方法的探讨_第3页
资源描述:

《关于测设已知高程点几种方法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测设已知高程点几种方法的探讨测设已知高程点,就是根据附近水准点的高程或假定水准面,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将给定的设计高程在地面上标定出来。在铁路、公路及房建等其他专业施工测量中,如平整场地、桥涵开挖基地、房建基础开挖及铺设地下管线等,常常需要将已知点的设计高程测设到地面上,即在地面上打木桩,使桩顶或桩侧面某一位置的高程等于点的设计高程。下面就测设已知高程点的几种方法,分别叙述之,比较一下它们的优缺点,看那一种方法更适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1.移动法用水准测量测设已知高程点的一般方法如图1所示。设A为邻

2、近的水准点,其高程为HA,现要求在B点测设出设计高程为HB的点的位置。我们可以在A、B两点间安置水准仪,然后整平,读出A点的后视读数a,根据水准测量的原理,再计算出B点水准尺应有的前视读数b,从图1可知:b=

3、HA+a-HB

4、(m)。测设时,将水准尺沿B点木桩侧面,根据前视读数b的大小,上下移动,等到快接近读数b时,上下慢慢移动,直到前视读数正好为b时,停止移动,此时尺底位置即为要测设的高程,我们在尺底的木桩侧面上画一条红线或画一个三角符号“▼”,以表示所要测设的高程位置。此法简单易行,直观明了,容

5、易掌握。但唯一一个缺点,就是当所要测设已知高程点的尺底位置超过桩顶或低于地面,我们就无法在桩上画出所要测设已知高程点的位置标定线。2.锤击法此法计算和上述方法完全相同,就是测设方法稍有区别。计算出前视读数b后,将水准尺放在B点桩顶上,读出B点桩顶读数b桩顶,若b>b桩顶,徐徐锤击木桩,然后再读出桩顶读数,直至b=b桩顶时,则桩顶即为要测设的高程位置。此法和上述方法比较,实际上就是把水准尺的移动变成了桩的相对移动。桩的移动肯定不如水准尺移动方便。此法不易达到目的,特别是当锤击用力过大,桩顶的位置低于要

6、测设已知高程的位置,那我们只有把桩向上拔起,这样桩就松动了,我们要测设的已知高程位置易发生变位,不容易保持。此法在现场几乎不用。3.比较法以上方法是计算出所放样点的前视读数,直接把所需测设的高程标定出来。而此法是找一个基准面,把所测设的高程点位置和基准面比较,上下移多少米就行了,暂时不用标出,记录好相应桩号的放样数据即可,施工时直接量取就是了。此法分成两种,下边分别叙述之。(1)读数比较法如图1所示,把水准尺放在B点桩顶上,读出B点桩顶读数b桩顶,再计算出要测设出B点高程应有的前视读数b前视,然后用

7、b前视和b桩顶进行比较。若b前视HB桩顶,则所测设B点高程位置应在B点桩顶以上∣HB-HB桩顶∣处;反之,所测设B点高程位置应在B点桩顶以下∣HB-HB桩顶∣处。比较法简单明了,比较直观,计算也不复杂,就是计

8、算的桩号和施工现场放样的桩号要一一对应,要一致,不然的话,就容易放错。以上三种方法测设时,水准尺都是正立的,在某些工程中,例如在隧道坑道掘进中,若把高程点测设在坑道中,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容易碰到桩,这样桩容易变位,为克服此缺陷,常常需要把测设的高程点设置在洞顶,这时只要将水准尺倒立,倒立读数变为负,这样计算高差的公式和测设已知高程点的方法均适用于以上情况。如图2所示,设A为已知高程HA的水准点,B点为待测的高程点。在测设顶部的高程点时,应将水准尺倒立在B点上。故在B点应有的前视读数为:b=HB-(H

9、A+a)。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当需要测设的已知高程点与已知水准点的高程相差很大时,即计算出的应有前视读数超过水准尺的长度时,则可采用悬挂钢尺的方法测设。如图3为测设建筑工地基底的高程情况:钢尺悬挂在支架上,零点在下,下端挂一重锤,A为已知的水准点,B为待测的已知高程点。在地面上置水准仪于测站I,读出A点水准尺上后视读数a1及钢尺上前视读数b1。将水准仪置于基坑内测站Ⅱ处,读钢尺上后视读数a2和B点水准尺上前视读数b2,B点水准尺上应有的前视读数b2=HA+a1-(b1-a2)-HB。这是向下测设已知高

10、程点,向上测设,测设点的前视读数也是同样的公式。测设已知高程点的方法,都是水准测量原理的运用,只是稍有变化而已,关键是我们要找到一种适合施工现场情况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既快又准省工省力,提高放样的效率。2011年6月28日参考文献:《铁路测量》邱国屏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8)《铁道工程测量》王兆祥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