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绒业集团.doc

成长中的绒业集团.doc

ID:28532244

大小:63.0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8-12-11

成长中的绒业集团.doc_第1页
成长中的绒业集团.doc_第2页
成长中的绒业集团.doc_第3页
成长中的绒业集团.doc_第4页
成长中的绒业集团.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成长中的绒业集团.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成长中的绒业集团(韩志明口述,马海福整理)我是青海绒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韩志明,提起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我的经名叫亚海雅,就是在80年代全省第一个买扬子江牌大型客运班车,在西宁—循化之间搞客运的那位撒拉人。我从当公社邮递员开始,艰苦创业于农村、牧区、城市近四十余年。现在,我拥有一家集羊绒加工、房地产开发、进出口贸易、生态林木种苗培育、餐饮服务、采矿为一体的跨行业、跨领域的资产几十亿的多元型集团公司,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撒拉族民营企业家。为了与大家共享我在创业过程中感受到的酸、甜、苦、

2、辣,现将我的个人经历和企业的发展过程讲述给读者。一、临工起步1955年3月2日,我出生于循化县街子乡团结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童年时代,在我的记忆中,最不易忘记的是: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没去上学,从而没能领到学校食堂发放的份饭,于是老父亲把我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当时的情况是生产队所有劳动力集体劳动,吃集体食堂,在生产队开的食堂打份饭;上学的孩子在学校开的食堂,打份饭;学龄前儿童在生产队随同大人领取饭食,各自带回家里一同食用。由于我未领到当天的份饭,在本来就定量供应而且数量又少的情况下,少一份供应自然

3、弄得全家人的更加饥饿。一个学生的份饭仅仅是两个小小馒头而已,但是在当时困境下对一个家庭是非常的重要,惹得父亲生气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根据历史年代的推算,那应该是我国经历的三年困难时期发生的事。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因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而导致的全国性粮食短缺和饥荒。为农村经济提前实现共产化,大集体大食堂,各家各户关了厨房,萝卜青菜和着稀米汤也不能常见,树叶野菜已成为老百姓的生活主粮。在农村,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歉年,国家在1980年代以前则多称其为三年

4、自然灾害,后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海外一些学者则称之为三年大饥荒,西方学者也称其为大跃进饥荒。我在儿童时期正好赶上了这个时代。由于父亲长期生有慢性疾病,不能参加生产队的强体力劳动,我作为长子,上有两个姐姐,下有弟弟和妹妹,需要挣工分争取口粮养家糊口,14岁就参加生产队劳动,故未能完整地上完当时的五年制小学。那时把我算半个劳动力,成人一天劳动记10个工分,给我记5个工分,家庭的重担就这样过早地落到了我的肩上。我家离原街子人民公社所在地很近,与公社的干部们经常见面。平时都互相打招呼,都比较熟悉,他们对我的

5、评价是勤奋又懂事。在当时学校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在这样的口号影响下,我从小就有做一名威武的解放军的理想,也特别喜欢绿色,因为解放军都穿草绿色的衣服。1973年我整十八岁,公社副书记兼武装干事在团结村下乡,我从他那里得到了征兵的消息,就悄悄报了名。经体检和政审,我完全符合条件。但因父母不同意,理由是弟弟还小(比我小8岁),我走了家里就没有劳动力,只好放弃了当一名解放军、穿绿色军衣的愿望。虽然当解放军的理想未实现,但是通过政审,公社的干部们对我有了更多的了解,认为我不仅人勤奋、懂事,

6、而且思想很好。当街子公社需要补充一名邮递员时,就优先考虑到了我,并征求我和父亲的意见。这次父亲没有反对,要我自己做主,而我也羡慕着这个能够穿绿色衣服,骑绿色自行车的工作。在那时,邮递员通常都骑着一辆漆成墨绿颜色,并印有邮电字样的自行车,自行车的前车梁上固定着一个用来装信件的墨绿褡裢,后车架上则搭挂着一个装报纸和包裹的白色帆布邮袋。在当时自行车是非常稀缺的家庭财产,全循化县没有几个家庭拥有自行车的。因此,我痛快地答应当邮递员,是很自然的事,当解放军的理想没实现,但穿绿色衣服的愿望算是实现了。在那种物质

7、条件下,邮递员的装备要算是高标准了,当我全副武装骑着自行车一溜风地穿行在乡间路上的时候,经常是显得神气十足。我非常喜欢这个工作,常常把自行车擦得亮亮的,骑得飞快,那种神气劲和自豪感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那时,邮递员都是把邮件直接送到收件人的家门口,无论是邮寄的现金还是包裹,邮递员都直接带到村里,收件人签字或盖章后就可以领取了。我投递报纸、信件和包裹的范围是原街子公社所属各单位、街子片区各村、查家沟东侧各村、细沟各村、以及孟达山村。无论是刮风下雨,每天上午完成各单位和街子片区的投递,下午完成其余各村的

8、投递,偶尔有电报时还要连夜及时送达。一天时间内要以自行车骑行约30公里路程,那时路况又很差,特别是去孟达山村一路上坡,骑行很困难,从果哈拉村到孟达山村的路段几乎全部需要推行才能前进。当时,村里经常有邮件的人家都是家里有人在外面“搞副业(民工的俗称)”的或工作(企事业单位职工的俗称)的,大多是儿女写信问候父母平安,以及过年过节或家里有什么事情的时候寄来些钱。也有丈夫捎信给妻子打问家里事情的,并把自己节省下来的工作服等物品寄回来给孩子穿。当时,由于全民经济水平很低,工作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