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环江锥状峰丛喀斯特景观演化机制

广西环江锥状峰丛喀斯特景观演化机制

ID:28512621

大小:6.36 M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10

广西环江锥状峰丛喀斯特景观演化机制_第1页
广西环江锥状峰丛喀斯特景观演化机制_第2页
广西环江锥状峰丛喀斯特景观演化机制_第3页
广西环江锥状峰丛喀斯特景观演化机制_第4页
广西环江锥状峰丛喀斯特景观演化机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西环江锥状峰丛喀斯特景观演化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34卷第5期热带地理Vol.34,No.52014年9月TROPICALGEOGRAPHYSept.,2014王恒松,熊康宁,张芳美,罗鼎,廖钟方.广西环江锥状峰丛喀斯特景观演化机制[J].热带地理,2014,34(5):672-680.WANGHengsong,XIONGKangning,ZHANGFangmei,LUODing,LIAOZhongfang.EvolutionMechanismofDolomiteKarstPeakCluster-CanyonLandform:AGenesisViewonHuanjiang,Guangxi[J].TropicalGeo

2、graphy,2014,34(5):672-680.广西环江锥状峰丛喀斯特景观演化机制王恒松1,2,熊康宁1,2,张芳美1,罗鼎1,廖钟方3(1.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阳550001;2.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贵阳550001;3.贵州省黎平县第四中学,贵州黎平556700)摘要:广西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是贵州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拓展地。环江喀斯特地貌发育演化受岩性、地质构造、断层、节理、裂隙和地下水文系统等因素影响。岩层由纯度较高的石灰岩和白云岩等可溶性碳酸盐岩构成,地壳运动使该地抬升,岩层受力发生褶皱并隆起断裂,

3、断层节理发育;降雨、较高的温度以及地表-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侵蚀-溶蚀作用,使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切,地表因长时间受剥蚀和溶蚀,地貌演化由幼年期经青年期进入壮年晚期。发育成峰丛谷地、洼地、峡谷及峰林洼地、谷地、盆地和多层洞穴等为主的形态多样的锥状喀斯特地貌景观。环江喀斯特自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形成山间盆地和石炭系巨厚碳酸盐岩的沉积成岩阶段及喀斯特化作用,地貌发育演化经过3个主要阶段,即褶皱断块山地―盆地形成阶段、喀斯特峰丛―峰林发育阶段和喀斯特峡谷形成阶段。演化模式遵循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丛峡谷→峰林洼地→峰林谷地地有序正向演替规律。揭示了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地貌发

4、育主要阶段及演化过程。关键词:锥状喀斯特地貌;演化机制;景观特色;广西环江中图分类号:P9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221(2014)05-0672-09DOI:10.13284/j.cnki.rddl.002555广西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以下简称提名地)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云贵高原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山原地带,也是中国阶梯地势第二级与第三级的过渡地区,与贵州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天然连成一体,是其拓展地。提名地保存了完好的喀斯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洞穴等地质遗迹,形成从高原向丘陵逐渐过渡,构成完整的峰丛洼地、谷地、峡谷及峰林洼

5、地、谷地等地貌形态谱系,展示了湿热地区最典型的锥状喀斯特景观、喀斯特生态系统及其相互演化与递变的过程[1],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主要的补充和完善。其锥峰以峰丛或峰林的形式,与任何喀斯特负地形组合构成锥状喀斯特地貌组合类型[2]。不少学者从喀斯特的水动力过程[2]、地貌景观特征[3-5]、形态结构[6]、地貌发育过程及趋势[7-10]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对喀斯特景观类型及其开发利用方面[11-13]也有一定的分析,但仍显不足,尤其对广西环江喀斯特涉及不多[14-15]。鉴于此,笔者在对荔波—环江锥状喀斯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相关地质地貌资

6、料,运用岩溶地貌学、地质学、环境生态学和景观美学相结合的理论方法,从对其岩溶岩性、水文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分析入手,研究提名地地貌景观的形成演化机制,探讨热带-亚热带地区喀斯特演化规律及其模式,以揭示喀斯特地貌景观发育与地质岩性、水文系统的关系。以期推动开发区域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和协调发展,为环江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提供科学依据。1自然地理特征环江锥状喀斯特景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图1),中心点地理坐标25°09′27″N,109°59′24″E,总面积11943hm2,核心区面积7129hm2,缓收稿日期:2014-03-21;修回日期:2014-05-16基金项

7、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2011BAC09B01);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世界遗产申报项目;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科研项目作者简介:王恒松(1967―),男,侗族,贵州黎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喀斯特地貌与洞穴、石漠化生态治理、水土保持及资源开发与全球变化研究,(E-mail)wanghengsong796@163.com通信作者:熊康宁(1958―),男,贵州威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喀斯特地貌与洞穴、世界自然遗产、喀斯特环境与生态治理研究,(E-mail)xiongkn@163.com。33°N30°N5期王恒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