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509327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0
《北宋理学(一).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北宋理學(一)一引論-略。二周濂溪《太極圖說》略釋-周氐的主要著作為《太極圖說》與《通書》,以下只重點講述前者。-《太極圖說》原文如下: 無極而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
2、自注: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自注:無欲故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此著作的內容可分為五段: /首四段:本體宇宙論(天道論) \第五段:修養論(人道論)-首四段之解釋: /第一段:宇宙的最高本體是「無極」(天道),亦稱「太極」。 -第二段:由太極而生陰陽二氣,兩者有辯證的關係。 -第三段:頭二段有類《易傳》之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
3、八卦。」,此段則用漢儒的五行觀念來代替四象與八卦的觀念。此段講二氣的進一步分化。 \第四段:由五行進而化生宇宙萬物。-第五段的解釋:表明了宇宙的秩序與道德修養的秩序相一致。 注意:此段段雖用了有道家色彩的「主靜」及「無欲」等用語來講人生的修養工夫,但其涵義其實亦與儒家相通。一張橫渠的「太虛即氣」說-張橫渠在天道論方面的主要主張,可概括為太虛即氣說。-「太虛」與「氣」,是橫渠對宇宙本體的稱謂,兩者只是表述同一本體的不同分際意義,∴橫渠曾有「太虛即氣」及「虛空即氣」之說,「虛空」是「太虛」的同義語。 /分別地、思辯地說 /太虛-指宇宙本體的體(存有、本
4、體),無可感知的形體 \氣-指宇宙本體的用(活動、現象),有可感知的形體 \圓融地、實踐地說-兩者相即不離 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沈、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縕、相盪、勝負、屈伸之始。……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正蒙.太和篇》)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至靜無感,性之淵源,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惟盡性者一之。(《正蒙.太和篇》) 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正蒙.神化篇》) 其所謂「太和」、「道」、「神」等即是「太虛」,其所謂「絪縕」、「聚散」、「變化」、「客形客感」等即是「氣」
5、。→橫渠所講的太虛與氣二觀念與後來二程及朱子所講的理、氣二觀念,其實並無大的差別。但橫渠不同(不及)二程及朱子的地方,在於他用詞往往不很嚴格,∴在不少的地方,直接將宇宙本體稱為「氣」。e.g.1: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兩在故不測;兩故化,推行於一。(《正蒙.參兩篇》) 說「神為一,化為兩」,意應即宇宙本體是一,其發用流行是多,而神與化兩者只是同一本體的兩方面,但橫渠這裏卻將宇宙本體的即體即用直說為氣,容易令人誤會。e.g.2:神,天德,化,天道。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正蒙.神化篇》) 此句意義與上句同,亦將宇宙本體的體用相即直稱為氣。
6、-∴很多大陸學者以為他以氣或物質為宇宙的最高本體,故稱他的哲學為唯氣論或即氣一元論,甚至以西方哲學用語稱為唯物論。 這種稱謂頗有問題 ∵唯物論是思辯形上學,但張氐哲學卻是道德形上學。 ∵唯物論中的心與物無辯證的意義;但張氐哲學卻有辯證的意義。 ∵張氐哲學與西方哲學中的唯心論的觀點較接近。-橫渠之所以要別開生面,用「太虛即氣」說來交待宇宙本體,其主要目的,是要摭撥佛老的形上學觀點: 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顧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於易者也。若謂虛能生氣,則虛無窮,氣有限,體用殊絕,入老氏「有生於無」自然之論,不識所
7、謂有無混一之常;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則物與虛不相資,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放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體虛空為性,不知本天道為用,反以人見之小因緣天地。明有不盡,則誣世界乾坤為幻化。幽明不能舉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不悟一陰一陽範圍天地、通乎晝夜、三極大中之矩,遂使儒、佛、老、莊混然一塗。(《正蒙.太和篇》) /道家-講有生於無,不了解有、無兩者只是體用關係,不可分割。 \佛教-講緣起性空,偏於宇宙本體的虛空的一面。一張橫渠《西銘》略釋-《西銘》原是《正蒙.乾稱篇》的首段,横渠曾把這一段和篇末另一段錄出,貼
8、在東西窗上作為自己的座佑銘,前者題為《砭愚》,後者題為《訂頗》。後來伊川改稱前者為《東銘》,後者為《西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