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484140
大小:58.0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0
《精确分配扶贫资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精确分配扶贫资源扶贫基本单位应细化到村苗俊杰刘琼 近几年来,随着开发式扶贫边际效益的降低,扶贫工作面临着新的难题。一些曾经贫困,如今得到发展、不再适用贫困标准的县不愿摘掉“贫困帽”,其原因之一在于“退出标准”没有建立起来。而推进以村为单位的扶贫,进而建立新的贫困标准,提高扶贫的精准度,让问题的解决有了更多令人期待的空间。 真假“贫困县”之辨 既是经济强县,又是扶贫工作重点县,这一看上去自相矛盾的现象,近来却有逐渐“冒头”的趋势。从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592个国家级贫困县至今,十多年时间过去,一些当年的“贫困县”已经或正在摆脱贫困,但还在享受着国家每年数千万乃至
2、更多的政策支持。 对这个问题,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刘福合有着另一层考虑,他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要辩证看待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认为经济发展了就一定不能戴“贫困帽”,要看贫困人口减少到什么状况、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什么程度,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什么水平,这是关键。 他认为,首先,所谓的经济强县并不等于已经消除了贫困,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资源型经济强县,农村贫困问题还很突出。 其次,不能只看GDP总量、财政收入等“表面文章”,而要重点看“经济强县”可支配的财力和消除贫困的实力。在一个县内,几个大的企业就足以使GDP上升,使财政收入规模扩大。考核一个贫困县是不是经
3、济强县,是否脱贫了,主要是看县域经济是不是真正发展了,广大群众是不是富裕了。扶贫不是扶持县城的发展,而主要是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增收问题、富裕问题。况且,在错误的政绩观指导下,不排除一些地方虚报数字、夸大GDP增长的情况。 另外,有些贫困县在本省、本地区相对来说是经济强县,并不意味着整体上脱了贫,例如前不久媒体报道的陕西神木县。媒体看到的,只是县城的繁华,发展滞后的农村经济反而被掩盖了。就在这类县里,深入到农村、山区,百姓生活跟县城、其他农村相比,还是相当落后。 因此,对贫困县“摘帽”问题,国家有着通盘的考虑。调整贫困县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在调整贫困县所依据的指标中,财政只是一个方
4、面,还要看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仅凭GDP增长就判定一个县是否脱贫,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不过,刘福合司长同时也肯定,戴着贫困“帽子”不愿意摘的现象确实存在,虽然不是普遍现象,如今也占到了一定比例。经过多年的扶持,有的贫困县得到了国家10多亿甚至20多亿元资金的投入,实现了较快发展,甚至是跨越式发展。一些资源丰富的贫困县,经过开发也富裕起来,星级宾馆也不算新鲜事,但至今还享受着“贫困县”的待遇,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贫困“帽子”等于“免费午餐”? 究竟贫困的“帽子”附带着怎样的“特权”,让某些今非昔比的贫困县当摘帽时不行动?贫困帽下的优惠政策,包括中央、地方的资金投入,还
5、有各部委的支持,如科技项目、计划生育服务、土地开发、税收等,具备怎样的吸引力? 刘福合司长就此进一步解释道,这些年来,国家在制定宏观政策时有意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特别是最近两年,中央政府实施了多项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优惠政策。 比如,在财政政策方面,从2005年开始,一次性免征592个重点县的农业税;在教育方面,实施“两基”攻坚项目,并对重点县贫困家庭学生的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在卫生方面,试点建设以农村贫困家庭为对象的医疗救助制度,还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中西部地区,中央政策补助每个农民10元。 从资金方面来看,中央政府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不断加大对
6、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记者从财政部获悉,从1986年到2003年,我国政府共投入扶贫资金2383.6亿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财政发展资金、三西扶贫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贷款贴息为主的无偿财政资金1039.6亿元,占到扶贫资金总量的43.6%;投放信贷扶贫资金1344亿元。20多年来,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由1980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30亿元,累计达到1277.8亿元。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李小云教授分析,扶贫资金定位于县,是贫困县不愿摘帽的重要原因。他说,20年前我国开始实施开发式扶贫战略,国家曾于1986年和1994年两次确定了国家级贫困县331个和5
7、92个,其目的是为了集中力量,防止扶贫资金的分散使用;2001年为了适应新世纪我国扶贫工作的特点,又将国家级贫困县改为扶贫工作重点县。 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曾业松教授认为,国家对贫困地区有很多扶持政策,根据《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中央财政扶贫资金要90%用于国家级贫困县,也就是说只要戴上“国定县”的帽子,每年就能获得上千万的无偿财政扶贫资金。在这笔巨额无偿资金的诱惑下,县级的价值判断也相应发生了扭曲,争取获得“贫困县”的帽子成为其“政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