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检测维修技术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汽车检测维修技术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ID:28426674

大小:396.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10

汽车检测维修技术特色专业建设规划_第1页
汽车检测维修技术特色专业建设规划_第2页
汽车检测维修技术特色专业建设规划_第3页
汽车检测维修技术特色专业建设规划_第4页
汽车检测维修技术特色专业建设规划_第5页
资源描述:

《汽车检测维修技术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与规划发布日期:2010-6-1313:04:51     一、专业建设目标     专业建设目标必须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可行性和前瞻性。     1、培养目标     自2007年开展“以评促建”的教学改革以来,研究了汽车检测和维修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特定培养目标,坚持面向现代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社会定位,坚持培养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急需的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功能定位,坚持把学生培养成为在技术应用、智能操作等高技能型工作岗位上“银领”人才的规格定位。适时调整和

2、选择了与时俱进的培养模式,有预见地计划和开展高职课程的新专业方向建设,形成了欧华汽车系的专业特色,确定了培养目标。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新能源应用专业方向)培养目标:     在培养学生掌握汽车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复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知识技能、汽车新能源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针对相关的岗位群,实行“汽车基本知识技能+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知识技能+汽车新能源知识技能”的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在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2、专业设

3、置的必要性     至2009年我国汽车年产量已达1000万辆,根据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提供的数字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研发人才缺口50万,维修人才缺口80万。未来5年汽车人才全面紧缺,包括汽车研发人才、汽车营销人才、维修人才、管理人才等。此外,在后汽车时代,汽车文化人才也非常紧缺。我国现阶段汽车产业人才缺口已达50万。就上海而言,在未来10年内将需要6万汽车人才,15年内将达到10万,但目前这类人才还不到2万。与汽车制造业相关的先进制造业也需要近似的人才。不管有多困难,欧华汽车系从未停止过专业建设的步伐。   

4、  3、拓宽专业方向    .--- 汽车后市场带来的维修和服务技术的紧缺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市场需求。为了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从今年起,将恢复原来已经过市教委备案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以核心能力为目标,适度的基础理论为导向,使原专业合理地向服务技术方向拓展。      二、专业培养模式     汽车系在“以评促建”的改革中,又遭遇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新问题。经过分析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制造业带来的不完

5、全是负面影响,中国仍然是国际上第三至第二销售市场,2009年上海国际车展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车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还会拉动中国汽车产业持续的良好发展势头,汽车服务技术市场近年来不会大滑坡,但会调整比重。市教委骨干教师培训班也给了我们研究职业需求的机会,通过下企业调研、跟踪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得出汽车产业职业市场需求的准确信息。调研的事实告诉我们,目前在汽修行业一线能留下独当一面工作的都是中职生。所以,双向选择的职业岗位已经定位了高职学生应以能力知识为目标,而不应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和职业技能目标,他们的发展空间不在第一个

6、职业岗位,而在就业以后的发展,这也是高职与中职的区别。因此,要从校园中生长出创造性的教学新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的《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己的。创新,正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根本着力点。创新的中心位置是要在课程设计中能体现出高职能力知识的宽延性。汽车系根据国家高职委最新的这些信息调整了课程的结构,把与新技术和服务技术相关的课程放进了培养计划,并试探先进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体化的项目课程教学改革。欧华汽车系用原来校区的弹丸之地和自行设计的教学设施进行一次重大的

7、课改实践。     1、认识知识本位的传统课程模式弊端     汽车系通过国家高职委教学研讨会和市教委高职高专教学能力提升学习,正视了本专业的现状,充分认识到以学术和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的弊端。     这种单一的还在延续的课程模式,造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重理论、轻实践”,“重原理、轻案例”,“重设计、轻工艺”;在教学方法采用“重传授、轻参与”,“重课堂、轻现场”,“重验证、轻发现”,“重分析、轻综合”;在思维方法的培养上“重收敛型思维训练、轻发散型思维培养”,“重知识的纵向领属关系,轻知识的横向通联关系”;在教学

8、评价上“重知识的记忆、轻能力的掌握”,“重终结性考试、轻形成性考核”,“重统一的规格要求、轻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注入式的现象基本上没有改变;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引导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课程考试分数定优劣等等,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